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


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
文章插图
据说“人设”这个词是当初那些搞漫画的作者对漫画人物的整体设计,提前设计好人物形象、常用动作、性格,这样能够保证创作风格的稳定。
现在这个概念当然已经突破这个领域了。
每个能够出圈的概念,其背后一定有深厚的社会力量在推动。
“人设”对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能从它背后窥探到哪些社会势力?
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
文章插图
明星角度
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人设当然不同于人格,人格是真实的、完整的自我,而人设呢?它只是那个想被别人看到的自我,一种精心设计的“自我镜像”。
如果人格是真实的自我,那么人设是不是“虚假的自我”呢?
我倒觉得不是。
什么是虚假?骗人者知道这是假的,被骗者却信以为真——这叫虚假。那么人设呢?它现在已经发展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一种设计,一种经过包装和美化过的东西,是当不得真的。就像看到广告和卖家秀,你虽然感情上心动了,但是理智还是会告诉你,这只是广告,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效果是会打折扣的。
如果像这样,被骗者心知肚明甚至心甘情愿的“骗局”,那还叫骗局吗?还叫虚假吗?
这叫虚拟。
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
文章插图
一般的职场人为了和现实妥协,不得不戴上面具,隐藏真实的自我,在我看来这并不能算人设,虽然这也属于对自我形象的精心设计。但这只是对环境的被动迎合和适应,所以基本没有太多的自主性,没有太多自主性的设计就不是设计了。明星的自我形象设计并不是那种出于压力的被迫行为,而是为了追逐利益,与团队合谋主动出击,去抓取粉丝的关注和青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占据了选择和创造的主动性。
对于我们这些社畜而言,面具背后的真实自我是被迫关押起来的,它并不会以此为乐。总想在安全的场所(比如家里)暴露出来,给自己透透气。在我们体内,自我和面具之间是完全对立的紧张关系。
而明星呢?他们的自我和人设之间不会形成太大的冲突。甚至,这种对形象的设计和包装,是经过自我的首肯和支持的。也就是说,在明星们的精神中,自我为了利益,愿意让自己受委屈,他将自我雪藏当作收益的必要成本。这样一来,明星对人设不仅不反对,而且是完全配合的,甚至有些场合会自我欺骗:真的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这个虚假的面具长在自己脸上,避免人设“崩塌”。
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
文章插图
粉丝角度
我们正身处一个泛娱乐化时代,这个时代不需要意义,不需要真相,也不需要审美。
在这里,艺术活动变成泛娱乐性活动,审美变成了追求感官刺激、满足猎奇和八卦心理的集体狂欢。小鲜肉们的演技和他们作品的艺术性已经退到次要地位,重要的是这些“小哥哥”、“小姐姐”在剧中的造型和劲爆的场景。他们不是在拍戏,而是在摆造型。粉丝们甚至需要爱豆出戏一些,出戏是一种和粉丝的互动,如果一个演员太投入角色,粉丝们反而觉得他眼里只有剧本,而没有他们。
伴随着对作品艺术性关注的下降,粉丝对演员的私生活的关注却在上升,这二者的关注度已经等同。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在审美,而是在猎奇。
审美和猎奇有什么区别呢?
就拿逛动物园来说,我们只是想去见识一下那些珍稀动物的样态而已,这根本谈不上审美,而就是猎奇。
因《围城》而暴得大名的钱钟书不堪忍受好事者的烦扰,说“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这是传统的艺术家思维。而现在,母鸡和她的鸡蛋会受到同等的关注,这就是泛娱乐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必须注意个人形象,它关系到明星及其所有作品——如果还能被叫做“作品”的话——的前途。
虚假|“人设”在这个时代的哲学意蕴
文章插图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设计形象?难道没有人喜欢那些真实的人吗?
确实没有。
人格是一个过于复杂、过于深刻的东西,每个人的人性中既有闪光点,也有黑暗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复杂性,人性才显得那么迷人。
但这是在泛娱乐化时代,粉丝们根本没有耐心去津津有味地剖析明星们复杂的人格。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包容那些丑恶的部分。他们需要一个简单化的人物形象,让他们一想到一些美好的品质,就立马想到对应的明星。于是,“人设”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