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整治的?( 二 )


【爱历史】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整治的?
文章图片
发榜后 , 参与此次顺天乡试的众考生哗然 。 十月十六日 , 刑科给事中任克溥对此次顺天乡试的荒唐情况赫然向朝廷参奏 , 其具体内容如下:
北闱(指顺天乡试)榜发后 , 途谣巷议 , 啧有烦言 , 臣闻中式举人陆其贤 , 用银3000两 , 同科臣陈贻吉 , 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得中 , 北闱之弊尚不止一事 。 此辈弁髦国法 , 亵视名器 , 通同贿卖 , 愍不畏死 。
最终此事件经过核实无误 , 朝廷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等人立斩 , 但念及人数众多 , 皇帝于心不忍 , 便从宽处理 , 各则40板 , 再同其父母兄弟流放至不远处的尚阳堡 , 主考官曹本荣等人则另行议处 。
【爱历史】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整治的?
文章图片
03、
然而顺天科场案还未结案 , 同月二十五日又有人参奏指出江南乡试也存在着类似现象 , 为此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再次下谕 , 将江南乡试主考官钱开宗、方猷及同考官共计17人直接处决 。 数十人中式考生直接处死 , 部分考生或严惩或流放至荒凉的宁古塔 , 其所有家产一律充公 。 除此以外 , 其余上榜考生均应按时赴京重考 , 不得迟延规避 。 而且在复试过程中 , 武夫环绕 , 由两护军夹一举人入考场 , 在如此严酷阴森的氛围下应试 , 可想而知就算怀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也难以发挥出其真实水平 。 其中当时的江南名士 , 吴兆骞便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 在复试过程中由于“战栗不能握笔” , 最后直接被朝廷下令流放至宁古塔 。
【爱历史】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整治的?
文章图片
吴兆骞
04、朝廷此举意欲何为?
由以上所述事实不难发现这么一个明显的差距 , 即朝廷对南闱舞弊现象打压的力度远比北闱舞弊现象打压的力度要大 。 笔者前面也曾说过 , 科场腐败 , 朝廷加大力度去整治 , 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 但本是同一性质的案件 , 朝廷为何却故意偏袒顺天乡试所牵扯的人员 , 而加大力度去打压江南乡试所牵涉的考生和考官们?朝廷此番意欲何为?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彻底肃清科场流弊 , 以示朝廷威严吗?显然 , 这是说不通的 , 如果要整治科场腐败的风气 , 南北考场按理来说本应该同等对待 。
实际上 , 在笔者看来朝廷此番对南方知识分子们打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肃清科场流弊 , 其真实目的远比这重要 。
首先 , 当时的江南地区经过洪承畴招抚之后正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 , 各地的反清浪潮也逐渐销声匿迹 , 毫无疑问 , 洪承畴的招抚策略大体上讲是相当成功的 , 但也难以避免个别细节存在着纰漏 。 可以这么说 , 洪承畴招抚江南 , 从某种意义上讲仅仅只是平息了江南地区缙绅、地主们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大规模公开抗争 , 其隐蔽在更深一层的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方面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反清趋势 , 这对于清政府统治江南甚至统治整个中原都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威胁 。 基于如此 , 清政府必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对江南地区的缙绅、地主们予以打压 , 以便彻底改变这一不良局面 。
【爱历史】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整治的?
文章图片
就经济领域而言 ,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 , 其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等超前的经济模式相对北方而言发展速度较快 , 因此江南地区的财政收入在整个中原地区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 史料记载:“江南赋役 , 百倍他省 , 而苏、松尤重” 。 另一方面 , 清廷在历经压制大顺军、大西军以及南明政权这些敌对势力过程中 , 财力耗费巨大 , 因此 , 当时的清政府是急需补充国库收入 , 而江南地区的地主、缙绅们凭借其地方实力强行拖延纳税 , 经常“旧赋未清 , 新饷已近 , 积逋常数十万” , 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 而那些真正有能力贿科举考官的人员大部分是出身于缙绅、地主这类的富家子弟 , 因此表面上江南科场案是在打压江南地区的知识分子 , 实际上则是为了间接给江南地区的缙绅地主们施加压力 , 尽管这里边存在诸如吴兆骞这类真才实学的人员 。
除此之外 , 清政府借助于此番科场案也可给部分至死不渝立志永不仕清的江南知识分子们敲一声警钟 , 为满清统治者在思想上统治江南做好进一步的铺垫 。
结语:
从某种角度上讲 , 入关初期的清政府是急需江南知识分子的辅助的 , 而另一方面 , 尽管此刻的江南统治权已经掌握在满清统治者之手 , 但由于江南地区的地主缙绅阶级在种种领域仍是清政府的潜在敌人 , 为此 , 清政府为了日后能够真正意义上地统治江南 , 打压这些缙绅、地主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清政府统治江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棋 。 由此可见 , 此次“丁酉科场案”可以说是清朝统治者与江南知识分子们之间的一场“相爱相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