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帝那可不是一般人,衣食住行规格肯定是一般人比不了的。在古代,普通老百姓能够果腹充饥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资格对食物挑三拣四。但是皇帝就不一样了,他们贵为天子,饮食自然也就成为了天大的事情。所以,皇帝吃什么,怎么吃,又会有怎样的排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汉唐的多元化美食
文章插图
许多史学家认为,汉唐是封建社会中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因为这两个朝代不仅经济繁荣昌盛,思想开放,文化发展迅速;而且和外界的交流融合也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汉唐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汉唐时期饮食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多元化。在汉唐之前,皇帝的食物种类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中国原产的一些果果蔬菜和肉类。但随着汉唐时代经济的空前发展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朝廷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本国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不断引进而来的外来食物使皇帝餐桌上的选择越来越多。汉武帝时期,张謇受朝廷之命,出使西域。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带回了许多西域繁荣食物,比如:胡瓜(黄瓜)、胡桃(核桃)、香菜、胡麻(芝麻)、胡萝卜、石榴等。这就让汉武帝的用膳选择丰富许多。唐朝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就更加频繁了,原产自印度的菠菜等作物传入我国,又成为皇帝的一大爱好。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密切,很多胡人的烹饪方法传入御膳房,于是这些又丰富了皇帝的选择,深得皇帝的欢心。
文章插图
除了多元化,汉朝皇帝的饮食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季节的限制被降到最低,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皇帝就能吃到反季节食物了。在我国古代,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空调电扇,即便是达官贵人,在夏天也会热得汗流浃背,扇子也没用,吃饭时人们都热得没精神。但是汉朝皇帝们却可以较少的受到这种季节的影响,在热火朝天的夏季,侍奉皇帝用膳的宦官可以千方百计地找到冰块,放在皇帝用膳的宫殿,替皇帝消暑;同时还能对一些事物进行冰镇,使皇帝在夏日炎炎享受到清凉。明代皇帝的平民小吃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南方人,所以明初的几位皇帝的膳食都有很浓重的南方色彩;主食以米饭为主,烹饪方法讲究清蒸,味道清淡,不喜欢咸。来看一份明太祖朱元璋的膳食记录:胡椒醋鲜虾、烧鹅、烧羊头蹄、蒸鲜鱼、香米饭、豆汤、泡茶等。此外,在明朝末年,皇帝膳食平民化的趋势就更加明显了、崇祯皇帝就喜欢吃“粗菜”,也就是民间的一些野菜,比如苜宿、苦菜、蒲公英、苦瓜、枣芽等。明朝初年的膳食记录上,记载的都是大鱼大肉,以及各种点心,基本上没有水果和蔬菜;而崇祯皇帝的饮食则加大了蔬菜的比重,这种膳食结构应该说更健康了。同时,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崇祯皇帝把吃“粗菜”当作一种制度推行下去,让皇子皇孙们懂得吃苦的道理。所以作为末代帝王,崇祯帝还是尽心尽责的。虽然餐桌上的饭菜逐渐的平民化,但是吃饭的礼节却繁琐而严格。即使在崇祯帝时期,依然坚持早膳要奏乐的习俗。每天崇祯帝起床洗漱之后,会换上便服,前去用膳。用膳时,会演奏音乐,这时殿堂上下所有下人都不敢吱声,生怕不小心搞出一点动静,破坏了皇帝用膳的汉境,以此招来杀身之祸。
文章插图
满汉全席的魅力一提起清朝皇帝的饮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气势宏大的“满汉全席”了。但满汉全席直到清朝鼎盛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并且皇帝也不可能每顿饭都吃满汉全席,那么,皇帝平时的饮食都是什么样子呢?众所周知,清朝是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所以清初几个皇帝的饮食保留了较为浓厚的满族特色:喜欢吃甜黏的食物和各种腌制的食物。当年康熙帝出巡的时候,为了满足他对腌菜的需要,侍奉皇帝用膳的太监都要准备数十个瓶子,用来装腌菜。虽然清朝皇帝们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但是,他们的饮食受到礼节和家法的严格限制。首先,他们保留满族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分别是早膳和晚膳,每顿饭之后会各加一顿小吃。小吃的时间就不固定了,通常都是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会马上有人传膳。清朝时期,皇帝对食物的安全非常重视,每次用膳之前,都会用银筷子来试毒。如果食物中有毒,筷子会变颜色。之后太监要把每道菜都亲口尝一遍,名为“尝膳”。在试毒和尝膳中发现有毒的食物,皇帝是绝对不会食用的,而且要追究厨子的责任,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 臭鳜鱼|红烧臭鳜鱼
- 膳食纤维|酸菜春韭全麦面片汤
- 财联社|中国红牛声明:已正式向最高法院提交50年《协议书》原件作为商标案再审审理依据
- 报春菜|荠菜鲜肉汤圆
- 红椒丝|五花肉炒刀削面
- 招生|文旅部: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不得以承诺通过考试作为招生诱导
- 圆球|南瓜藕圆子
- 考古工作|考古工作为人们带来了啥?专家这样说
- 一锤|青平: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作为
- 考古工作|考古工作为人们带来了啥?专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