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

文学作品很多,浩如烟海。同时代人或后代人读文学作品总是能从里面获得一些教益,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
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
文章插图
甚至整部文学作品只要发表出去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因为一旦文学作品定型之后,作家就无法进行修改了。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都已经设置妥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成型之后就不能更改了,随意改动只会破坏作品的审美。也就是说,作品是按照创作规律创作出来的,一旦成型并发表就不能改动了。有经验的作家在发表作品之前修改好多次,但也仅限于修改一些细节,而不是推倒重来。他们知道作品的独立性,发表出去之后就会独立于作家而存在,作家本人也无法干涉了。作品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并非随意改动的脚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之后,就会了解作品的构造以及思想内涵,虽然有着自己的想法,但也不能随便改动作品。
如果读者也想写一部类似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原封不动的抄袭呢?当然不行。作品都是有版权的,抄袭会犯法的。读者要想成为作家,可以对大作家作品里的好词句进行借鉴,稍加改动变成自己的词句,这样虽然有些不地道,有着洗稿的嫌疑,但只是有限的几句,大作家也就不会给一般读者或者小作家较劲了。
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
文章插图
大作家发表出来的作品中有了好词句,第一个应用的,就算是独创,但这种独创也是在前人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也是依照了语言内在的逻辑性创造出来的,并非胡言乱语。独创出来之后,好词句就不属于他自己了,而是属于全体阅读的人,就好像他的作品发表出去之后不属于他自己一样,已经成了所有读者共享的精神财富。很难说,读者读了他们的好词句不会产生什么感触和影响。而产生了感触和影响的读者一定会传播的,传播过程中也就把他们的好词句改头换面,或者大动了手脚。这是作家始料未及的,也是他们不能把控的。
鲁迅在小说《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算是名句了,后人改编了无数次。先不说被无数中小学生引入作文当成名言,就是有些人看到赶大集的人被挤进了路边的沟里,就会演绎出新的句子:“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就连古代的作家也不能幸免,文天祥在诗歌《过零丁洋》中有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后人改成“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被后人改成:“明月几时有,自己抬头瞅!”戏说的成分多了,名句的原意倒是消解了。
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
文章插图
在一个以借鉴和抄袭为荣的国度,名作家的版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但他们仍然要发表作品,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决定的。发表之后,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好词句就不受他们控制了,从文化的角度看,也就不属于他们自己了。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鲁迅论述《红楼梦》主题的时候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立场不同、学识不同、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不能强求一致。但是,很多人从名著中吸取营养,借鉴好词句,而且无下限借鉴,用在自己作品中,就属于抄袭了。已经作古的古代作家们似乎没有什么追诉的权力,但还活着的作家却是有着版权的。无下限抄袭的写手们似乎遇到了好时代,但这种借鉴和抄袭只会带坏了风气,让文化和文学越发不值钱,也让作家作品越发不受人尊重。
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虽然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好词句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家了,但还是要设置一些底线,免得被人们用滥,也就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