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春秋吕书生|汉末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神童?

_本文原题为:汉末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神童?
秉笔春秋吕书生|汉末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神童?
文章图片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时值佳节 , 虽然已经不再过儿童节 , 却也能找些应景的内容 , 三国时期提及神童你会想起谁呢?本篇就来看看三国时期的神童们 。
开头先列一份名单:胡康、任嘏gǔ、管辂lù、曹冲、周不疑、孔融、陆绩、诸葛恪、国渊、王基、邴原、张既、贾逵、钟会、沈友、张悌tì、蔡款、谢景、徐平、孙资、王粲càn、孙邻、全绪、陆云、夏侯惠、夏侯称、夏侯荣 。
【秉笔春秋吕书生|汉末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神童?】其中胡康、任嘏、管辂这三位都是史料明确记载的“神童” , 其余人物是结合他们童幼时期的记载略作推断 。 比如像曹冲、孔融、陆绩、诸葛恪都是有著名典故流传后世的 , 还有些是在年幼时期就通读经传 , 或者给善于品鉴人物的名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
“明帝时 , 有谯人胡康 , 年十五 , 以异才见送 , 又陈损益 , 求试剧县 。 诏特引见 。 众论翕然 , 号为神童”——《三国志·刘劭传》注解
【胡康 , 15岁就已经出仕的沛谯人士 , 从剧县县令做起 , 这是事务较为繁忙的县 , 胡康被曹叡召见时的表现应该也不差 , 这才会被誉为神童】
“年十四始学 , 疑不再问 , 三年中诵五经 , 皆究其义 , 兼包群言 , 无不综览 , 于时学者号之神童”——《三国志·王昶传》
【任嘏 , 当时就有“蒋氏翁 , 任氏童”的说法 , 能在短短几年内通读经典 , 所以有学问的人才夸赞他神童】
“於是发声徐州 , 号之神童 。 ”——《三国志·方技传》
【管辂 , 十五岁时就已经折服了四百诸生 , 后来以擅长预言闻名】
“太祖爱子仓舒 , 夙有才智 , 谓可与不疑为俦 。 ”——《三国志·刘表传》注解
【曹冲、周不疑 , “曹冲称象”是后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 而周不疑曾和他相提并论】
“年四岁时 , 每与诸兄共食梨 , 融辄引小者”——《后汉书·孔融传》注解
【孔融 , “孔融让梨”这典故知名度也很高 , 他在拜访李膺时还收获“小时了了”这种评价 , 虽然人家的重点是后半句吧】
“有汉志士吴郡陆绩 , 幼敦《诗》、《书》 , 长玩《礼》、《易》”——《三国志·陆绩传》
【陆绩 , “陆绩怀橘”这典故一般用于“孝” , 而陆绩本身也是饱学之士】
“玄门人乐安国渊、任嘏时并童幼 , 玄称渊为国器 , 嘏有道德 , 其所鉴拔 , 皆如其言”——《后汉书·郑玄传》
【国渊 , 他和任嘏在年幼时都获得了郑玄的品评 , 而且郑玄更看好国渊】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 ’因听与笔 。 恪续其下曰‘之驴’”——《三国志·诸葛恪传》
【诸葛恪 , “诸葛子瑜之驴”同样为后人熟知】
“初 , 修识高柔于弱冠 , 异王基于幼童 , 终皆远至 , 世称其知人”——《三国志·王修传》
【王基 , 其实是体现王修识人之明时举的例子】
“一冬之间 , 诵《孝经》、《论语》”——《三国志·邴原传》
【邴原 , 《孝经》、《论语》是他年仅11岁时 , 仅用一个冬天学到的内容】
“既为儿童 , 为郡功曹游殷察异之 , 引既过家 , 既敬诺 。 ”——《三国志·张既传》
【张既 , 这真就是提前投资了 , 不过张既早期仕途也不顺畅】
“年四岁授孝经 , 七岁诵论语 , 八岁诵诗 , 十岁诵尚书 , 十一诵易 , 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 , 十三诵周礼、礼记 , 十四诵成侯易记 , 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 。 ”——《三国志·钟会传》注解
【钟会 , 这份履历着实耀眼 , 不过这是他自己写的 , 未免有自夸之嫌】
“歆惭曰:‘自桓、灵以来 , 虽多英彦 , 未有幼童若此者 。 ’”——《三国志·吴主传》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