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趣味历史|跨越千年成为国之重器,后母戊鼎传记:商王祭祀母亲的祭器

在没有“锅”用来烹饪的年代里 , “鼎”既是一种炊具 , 又是一种祭祀用的象征着权势的“礼器” 。
殷商时期 , 青铜鼎的铸造技艺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 后母戊鼎这件举世闻名的国之重器 , 便是这个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
说起后母戊鼎 , 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陌生 , 但提起它在教科书上的原名 , 那当真是如雷贯耳 。
后母戊鼎 , 原名司母戊鼎 , 它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属于镇馆之宝的级别 。
脑洞趣味历史|跨越千年成为国之重器,后母戊鼎传记:商王祭祀母亲的祭器
文章图片
【后母戊鼎】
一、后母戊鼎的诞生过程殊为不易:因为体型过于庞大 , 只得采用模范法“拼接”的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诞生于商王祖庚或祖甲时期 , 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 , 重832.84千克 , 在那个全靠人力的时代 , 要铸造这种规格的鼎殊为不易 , 至少需要三百多人齐心协力 , 耗费近2000公斤的原料才能造出后母戊鼎最原始的外型 。
后母戊鼎体型庞大 , 鼎上的云雷纹、牛首纹、饕鬄纹等纹饰又十分精美 , 在商代要制成这样的精品鼎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制模、分开铸件和铸接 。
制模 , 又叫做“模范法”、“范铸法” , 商朝时期的工匠通常会采取石范或者陶范的方式来制作青铜模具 。
不过由于石头过于坚硬的特质 , 商朝时候的古人难以在上面雕琢纹饰的缘故 , 石范通常只会用来制作斧子、刀剑、锄头这样比较简单、不追求精美纹饰的器具 。
制作青铜鼎的话 , 还是需要用到陶范这种可塑性强的制作方法 。
脑洞趣味历史|跨越千年成为国之重器,后母戊鼎传记:商王祭祀母亲的祭器
文章图片
【范铸法图解】
完整的后母戊鼎分为四个圆柱足、鼎身和两个大立耳 , 鼎耳外侧有老虎噬人的图案 , 鼎身环绕着盘龙纹、云雷纹、牛首纹和饕餮纹 , 寓意着吉祥、丰收之意 , 在鼎的内部还铸有“后母戊”三个大字 。
在那个时代 , 铸造一件重832.84千克的青铜鼎本身就已经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了 , 在这个要求上 , 还要增加这些精美的纹饰 , 如此一来 , 匠人的工作难度便会成倍增长 。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 工匠会先用泥土分别铸好鼎身和四足的“模和范” , 这个过程便需要一年的时间 。 等到模子烧制好后 , 古人才会将融化的铜液倒入模范中 , 等其最终冷却下来 , 古人想要制作的铸件就算完成了 。
完成了铸模和分开铸件两个步骤后 , 制作后母戊鼎的工序就算完成了一半 , 但恰是这剩下的后半截 , 才是真正考验工匠手艺的地方 。
工匠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如何将鼎的各个铸件铸接到一起?
?去“模范”的过程中 , 发现铸件出现了瑕疵怎么办?
?铸件拼接到一起后 , 成品和理想的目标存在偏差 , 该怎么补救?
脑洞趣味历史|跨越千年成为国之重器,后母戊鼎传记:商王祭祀母亲的祭器
文章图片
【后母戊鼎】
由于商代的工匠受制于时代局限性 , 没有如今的各种高科技器械助力 , 他们只能依靠人力去完成铸造青铜鼎的任务 , 但这样一来做出来的东西难免会存在一些小误差 。
后母戊鼎的鼎身、鼎足和鼎耳是分开炼制的 , 它们在铸接的过程中 , 为了弥补铸件的缺陷 , 铸鼎工人们会先对铸件进行削、补和打磨的处理 , 好使得各个部件达到预期的程度 。
当后母戊鼎在完成铸足、铸耳的步骤后 , 工匠们还要用粗砂、细砂质磨石、石刀等器具 , 对大鼎进行打磨“化妆”的操作 。
后母戊鼎完工的那一刻 , 商王还会举办祭祀大典 , 用牛羊猪三牲祭拜上天 。
二、意义特殊 , 后母戊鼎承载着商王对母亲的敬爱
“后母戊” , 后指的是爵称 , 母点明铸鼎人是为了祭祀母亲所铸 , 戊代表着被祭祀者的名字 。
3000多年前 , 商王祖庚或祖甲两兄弟中的一位 , 为了祭祀自己的母亲 , 便铸造了这么一个青铜大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