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黄奇帆:建议降低关税( 三 )


综上所述 , 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 , 并不会像西方少数政客所希望的那样出现与中国脱钩 , 而是要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 , 向垂直整合的方向 , 更多元化的、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被全球产业界所承认 , 既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 , 又具有配套齐全、综合成本较低的优势 , 也具备了支撑全球产业链变革的基础 。
此外 , 中国本土具有超大的市场规模 , 这几十年投资在中国的外资企业 , 其产品的70%以上是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 , 剩余30%是外资企业生产出来出口的 ,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撤离中国 , 对这些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来说 , 等于丢弃了他们70%的市场份额 , 这也是确保全球产业链留在中国的决定性因素 。
疫情放缓了贸易战以来的产业链搬迁苗头
第二方面 , 疫情之下 , 全球产业链表现为结构性重构 , 而并非搬迁式重构 。
最近20年 ,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 , 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水平分工结构 , 但是这种水平分工导致产业链环节过多 , 运输距离过长 , 也会造成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 , 从而增加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机 , 就会打破产业链平衡 , 从而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
面对这种脆弱性 , 疫情之后 , 产业链重构最合理的方向是让这种产业分工能够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某些地域聚集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 。 产业链集群是在一定地域内 , 既做到全球化水平分工 , 又实现垂直整合的生产关系 , 是提高全球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的产物 。 产业链集群的结构性重构 , 要让全球最优秀的企业聚集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某些区域 , 产品收益仍然是由各参与国的企业分享 , 所以它也是国际化水平分工的 。
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 。 摩根士丹利公司最近有份报告 , 我看了以后深以为然 。 这份报告指出 , 通过与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主们的交流 , 报告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所谓的产业链搬迁趋势 , 这个非常重要:贸易战的时候 , 也就是疫情之前 , 有一批企业在贸易摩擦的鼓动下的确有搬迁出中国的苗头 , 但是疫情之下 , 这种搬迁需求反而放慢了 , 甚至停顿了下来 。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 搬迁意味着新投资 , 但在全球衰退的阴霾下 , 无人愿意再投资 。 经此一疫 , 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以上才能恢复元气 。 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也具有薄弱环节 , 风险很高 , 容易被疫情、汇率、债务等因素引发连锁反应 , 增加市场风险 。 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 , 减少投资 , 而不是搬迁带来的新资本开支 。 摩根士丹利的调研发现 , 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 , 或者在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 , 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
第二 ,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上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 。 以TMT产业链为例 , 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中展现出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 。 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后 , 中国就控制住了疫情 , 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 , 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 , 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 , 以及员工的配合度 , 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 , 比如东南亚等地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的状态 。
还有一点在跨国企业的调研中非常明显 , 就是疫情促使下一阶段产业更重视云服务、物联网、远程服务等数字基建 。 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加速 , 中国未来的基础设施正在得到加强 , 而非削弱 。
所以这一次全球产业重构一定不是简单的搬迁 , 而是根据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以及全球各地所形成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结构性的重新配置 , 并基于此创新出产业链集群垂直整合的产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