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生产队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之“食”:红薯米饭

文:郑学良
小编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生产队时期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 , 在网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 大部分网友都认可和赞同 , 但也有小部分人不认同 , 认为生产队时期粮食紧缺、生活困难 , 怎么可能会有一日三餐九碗饭 , 其实小编在文章中已说得比较清楚了 , 那个年代确实物资匮乏 , 特别是粮食紧张 , 人们一日三餐很难保障 , 但人还是要生活生存下去 , 主粮不够吃 , 就要依靠杂粮甚至瓜菜作为替代和补充 , 主粮加杂粮 , 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温饱水平 , 养活了那一代人 。 今天就来谈谈红薯米饭的生活 。
【爱历史】生产队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之“食”:红薯米饭
文章图片
生产队时期 , 农村社员家庭能否吃饱饭 , 主要取决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 。 小编是南方人 , 水稻是主粮 , 如是平原地区 , 耕地较多、土地肥沃 , 便于粮食生产 , 则社员家庭分的主粮较多 , 甚至个别富裕地方 , 光靠主粮就能解决温饱问题 , 如是山区 , 则一般水田较少、水源灌溉不便、土地贫瘠等原因 , 主粮生产收获较少 , 光靠主粮是养不活全家人的 , 必须要以杂粮补充 , 而且食用杂粮的比例和份额依主粮的自给水平而定 。
生产队时期 , 农民社员固定限制在本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 不像现在 , 人们可以自由从事其它劳动如外出打工挣钱 , 有钱后就可以到市场上购买粮食 , 那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 人们的口粮取决于本生产队集体粮食的生产与收获 , 这也是社员们口粮的唯一来源 , 而那时粮食产量普遍不高 , 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很难以保障全家人吃饱饭 , 这就到了考验每一位家庭主妇的时候了 , 家庭主妇必须要根据当年所分得的粮食数量 , 精打细算 , 合理安排全家的吃饭事宜 , 绝对不能顾头不顾尾 , 寅吃卯粮 。 如分得的粮食不够 , 就要计划好从全家人嘴里省粮的措施 , 嘴里省粮 , 不是指少吃或者不吃 , 这也不是个办法 , 而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中通过合理安排杂粮和主粮的比例 , 用杂粮弥补主粮的不足 , 解决好全家人的吃饭大事 。 在南方 , 红薯是主要的杂粮 , 红薯米饭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
【爱历史】生产队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之“食”:红薯米饭
文章图片
那时农村杂粮主要有红薯、玉米、高粱、土豆等 , 但人们吃得最多的杂粮还是红薯 。 主要是因为红薯便于栽种 , 易于管理 , 红薯生产种植对土壤、水源的要求不高 , 耐旱 , 特别适宜于山区或者河谷流域地区的沙土地区种植 , 红薯除了可以当粮食食用外 , 红薯藤和红薯还可以喂猪 , 所以当时除了生产队统一种植外 , 社员家的自留地(自留山)也都大量种植 , 并且红薯产量高 , 随随便便的一亩地就能产上三四千斤 , 是一种高产作物 。 另外 , 相对于其它杂粮 , 红薯口感稍好些 , 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作口粮 。
红薯不耐储存 , 新鲜红薯放久了容易发芽和霉烂 , 一年四季要吃上红薯米饭 , 就需要储存好红薯 , 一是加工成干红薯丝 , 将收获的新鲜红薯洗净去掉泥土 , 最好是用刀削掉薯皮(薯皮晒干后发苦) , 然后用刨子将红薯刨成红薯丝 , 红薯刨子是类似于搓衣板的一块木板 , 木板上安装突出的刮器 , 用手将红薯放在刨子上来回使劲搓 , 直至将一个个的红薯变成一根根细细的红薯丝 , 这活儿非常辛苦 , 坐在凳子上 , 要弯腰弓背 , 使劲来回搓 , 往往干下来后 , 腰酸背痛手发麻 , 后来 , 又出现了一种半机械化的刨红薯工具 , 是手摇式刨子 , 人把高的木架上立一个漏斗 , 漏斗内安装刮薯器 , 将红薯放入漏斗内 , 用手摇动手柄转动 , 细细白白的红薯丝就滴落下来 , 这虽然也需要用力 , 但人却是站立操作的 , 比起手搓还是轻松了些 , 将红薯刨成红薯丝后 , 放在太阳下晒干去掉水分就成了干红薯丝 , 干红薯丝可以长期存放;二是窖藏 , 那时山区每户社员都会在山上沿着山体挖一个薯洞 , 薯洞大概一二米深 , 二三个平方左右 , 洞门处用木板制成栅栏 , 锁上一把锁 , 既防老鼠又防偷盗 , 专门用来储存新鲜的红薯 , 由于洞内较为干燥、常年恒温 , 可以长时间保存红薯 , 不易霉变和腐烂 , 人们需要时随时取用 。
【爱历史】生产队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之“食”:红薯米饭
文章图片
红薯米饭主要有两种做法 。 一是红薯块米饭 , 将新鲜的红薯切成块 , 与大米一起煮 , 二是红薯丝米饭 , 将晒干的红薯丝掺和到大米中做成 。 煮红薯米饭也较为简单 , 那时农村煮饭都是大铁锅 , 把大米淘洗干净先下锅 , 待水开后 , 将洗净准备好的红薯块或红薯丝倒入锅中 , 与半生半熟的米粒搅拌均匀后 , 再煮上一段时间 , 一大锅冒着腾腾热气、飘着红薯甜香的红薯米饭就做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