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史说|小心火烛”技术匮乏的古代人如何防火、治火?,“天干物燥】( 二 )


【天涯史说|小心火烛”技术匮乏的古代人如何防火、治火?,“天干物燥】
文章图片
《左传》中记载 , 春秋战国时期 , 宋国有个著名的人叫乐喜 , 负责皇城里的日常琐事 , 他曾经提出了“知将有火灾 , 素戒备火之政” , 他曾经主持过许多灭火工作 。 在火灾扩大蔓延之前 , 就要把挨着重要建筑物的易燃物拆掉 , 隔离出一个避火区 , 以切断火路 。 聪明的古人那个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 通过阻断燃料的方式 , 消除火灾 。 许多古代战争用火攻的方式来取胜 , 估计打完仗之后也是开出一条道 , 隔离火源 。
在中国北方 , 建筑物还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 , 就是在可燃物之间做技术处理 , 涂上湿润的泥土 , 形成一个不可燃的保护层 , 用这种方式来建墙 , 又叫做——防火墙 。 这种用墙隔火不仅仅是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的“专利” , 在中国南方徽派建筑中 , 檐角上翘的高大“马头墙”也是重要的防火用建筑分隔设施 。
明朝有一句防火理论提到:“降灾在人 , 防患在人 , 治墙为上策 。 ”由此可见“防火墙”在古代建筑防灾中的重要地位 。
秦朝末年 , 项羽攻破秦国都城咸阳后 , 杀了几十万百姓 , 还一把火将秦始皇尚未修完的阿房宫烧了 。 到了三国时期 , 最惨的一次大火就是董卓进入洛阳 , 被秦王联军击败后 , 带着汉献帝逃出洛阳 , 前往长安 , 临走前一把大火将两百多年的东汉皇城烧了个精光 。 他们的暴行 , 不仅是历史的教训 , 也让我们认识到火灾的危害 。
【天涯史说|小心火烛”技术匮乏的古代人如何防火、治火?,“天干物燥】
文章图片
到了宋朝 , 由于取消了宵禁制度 , 人们夜晚出行变得更加频繁 , 出现夜市等夜生活公共场所 , 街井格局已经有了趋于现代的形式 。 人们在夜里出行提着灯笼什么的 , 夜间照明发生了火灾怎么办呢?
在商业发达的宋代 , 很多人都发现了 , 现在许多东西都是从宋朝开始的 , 不论是炒菜 , 各种百货 , 纸钱 , 冷饮等丰富的文化生活背后需要更加坚固的防范措施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关于北宋的消防局做了全面细致的描写 。
最著名的一种防火建筑就是——望火楼 。 有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小伙伴 , 不知道对那个传递密码的楼还有没有影响 , 当时的你有没有仔细研究过上面的每个密码 , 望火楼和它的原理相似 , 又像是长城上的烽火台一样 , 这里发现火情 , 能够迅速传递给千里外的消防局 。
从中可见 , 望火楼是东京重要的消防用构筑物 。 别的不说 , 望火楼的士兵的视力要求可不低 , 闲暇时间看看风景 , 再配把望远镜 , 姑娘美女通通收入眼底 。
【天涯史说|小心火烛”技术匮乏的古代人如何防火、治火?,“天干物燥】
文章图片
元代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遮荫哨所” , 做为灭火官方专用消防局 。 到了明代的小县城里的防火措施也开展的有声有色 , 根据流传下来的《宛署杂记》记载 , 那个时候 , 北京的宛平县城里 , 设置了一些防火的哨岗 , 叫做铺头 。 一个铺头里面有三到五个人站岗 , 就像那些打更的一样 , 他们轮流换班 , 走街串巷 , 敲打着铜锣 , 在夜里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
救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水 , 现在我们有消防车 , 能够重很远的地方来运水 , 在古代据水源远的地方地方该怎么办?从山西的四大名院中我们能发现这样一点 , 像乔家大院 , 王家大院等 , 一进入他们家的大门 , 正中央放置的就是一个大水缸 , 古代人又称这种缸叫做消防缸 , 一般会有专人负责每日给里面注水 , 晋祠里有飞鱼缸来防火 。
【天涯史说|小心火烛”技术匮乏的古代人如何防火、治火?,“天干物燥】
文章图片
最出名的还是故宫里的大缸 , 百度有专门的介绍 , 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 紫禁城那么大的地方 , 谁知道哪天哪个太监和宫女幽会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一盏灯 , 一失火万一皇帝没了 , 咋办?据说清朝皇宫里的大缸有300多个 , 一个大缸能放一吨水 , 夏天还得蓄水 , 冬天还得防冻 , 难怪人人都想做皇帝 , 有人伺候呗 。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几十口鎏金大缸 , 不知道是不是真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