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钦点刘三吾为状元?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钦点刘三吾为状元?
文章图片
“状元”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 , 历来都有“大魁天下”之说 。
“状元”是学子经过层层选拔后 , 再由皇帝亲自殿试所认定 , 因此凡荣登“状元”之士 , 其名声必举国皆知 , 其前程必一片坦荡 。
但是 , 在明洪武年间却有一位“状元”打破了这个惯例 , 他不仅没有因被钦点状元而鱼跃龙门 , 反而却因此获罪 , 仅当了20多天“状元”就落得个车裂身死的悲惨下场 。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进京赶考拔头筹
明太祖朱元璋夺得政权后 , 开始广播儒学 , 统一思想 , 提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的观点 , 并通过科举加强人才选拔 。
洪武十七年(1382年) , 经多年筹备大明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会试”选拔的条件 。 朱元璋命礼部通告天下:“定科举之式 , 后遂以为永制” , 这标志着全国自下而上的科举选拔体系已全面贯通 。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钦点刘三吾为状元?
文章图片
远在福建华安境有一位名叫陈幻的乡绅 , 他听得礼部下发的通告后兴奋异常 。 原来 , 他有一个儿子叫陈安 , 自小天资聪慧 , “四书五经”过目不忘 , 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 陈幻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 , 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凭借过人才智出人头地 , 光宗耀祖 。
陈幻按照明朝科举制规定 , 为陈安规划好了应试入仕的路径:先经本地“院试” , 而后“乡试” , 一步步为全国“会试”做准备 。 最终 , 陈安获得了参加洪武三十年(1397年)全国科举会试的资格 。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钦点刘三吾为状元?
文章图片
进京后 , 陈安顺利通过了“会试” , 成为当年所录的52名进士之一 。 “会试”通过后 , 紧接着就是“殿试” , 即由皇帝亲自进行最后一轮筛选 , 从中决出状元、榜眼、探花等功名等级 。
陈安会试成绩未入前三 , 所以他自认为状元必定与自己无缘 , 整个殿试过程表现得非常淡然 , 但偏偏是他的这份淡定从容博得了朱元璋的好感 , 最后经皇帝钦点竟高中状元 。
二、南北相差惹纷争
殿试过后 , 礼部将通过“会试”的52名进士名单在贡院放榜公布 , 却不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 原来 , 录取的这52名进士全部为南方学子 , 北方竟无一人入选 。
此结果让北方学子们群情激愤 , 他们认定如此悬殊的地域差异 , 必定是录取考官心存偏袒 , 他们撕去贡院张贴的进士名榜 , 聚集于分管科举考试的礼部门前 , 讨要说法 。 礼部见人多势众 , 赶忙调兵压制 , 却不想事态越发激化 , 表达抗议不满的人群有增无减 。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钦点刘三吾为状元?
文章图片
事情很快传到皇宫 , 朱元璋意识到此事重大 , 赶忙宣布负责会试的主考官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进殿说明情况 。 刘三吾是朱元璋钦点的主考官 , 之所以安排此人主考 , 与刘三吾本人秉性有关 。
《明史》中有关刘三吾是如此记载:“三吾为人慷慨 , 不设城府 , 自号坦坦翁 。 至临大节 , 屹乎不可夺 。 ”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 , 刘三吾其人性格耿直 , 不重私利 , 朱元璋让他做主考官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
见到刘三吾后 , 朱元璋问他:“今科进士北方无一人入选 , 你作何解释?”
刘三吾回答:“北地汉人长期受元人管制 , 治学境况远不如南方 , 会试差距自然在所难免 。 ”
朱元璋又问:“你身为南方人 , 在阅卷录取中难道就没有偏袒私心?”
刘三吾解释道:“阅卷过程中试卷全部密封 , 无法获知考生身份 , 全凭文章优劣进行取舍 。 ”
刘三吾的回答句句实情 , 朱元璋也心知他所言非虚 , 但问题是这些话能浇灭北方学子们不信任的怒火吗?
【爱历史】朱元璋为什么钦点刘三吾为状元?
文章图片
听完刘三吾的解释后 , 朱元璋一言不发 , 摆手让刘三吾退下 。 紧接着 , 朱元璋将翰林院修撰张信召至殿下 , 令他对当年进士录取情况进行全面复审 。
朱元璋让张信领衔复审是因为 , 张信本人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甲戌科状元 , 同时又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 对于考试和录取诸般事宜都非常熟悉 , 由他作出复审结论具有很强的公信力 。
领命后的张信深知此事重大 , 他反复叮嘱其他配合复审的人员务必做到准确公正 , 严禁夹带私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