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赢秦都咸阳(前350年)一一赢秦礼俗的全面中原化

随着对魏战争的胜利 , 东邻魏国己经不是赢秦最主要的对手了 , 函谷关外的中原与武关外的江汉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成了赢秦人的新目标 。 为了与东方六国争夺这一新的目标 , 栋阳这一对魏战争时期的首都就随着对魏战争的胜利而失去了意义 , 能够照顾到这两个区域的咸阳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 “十二年(前350年) , 作为咸阳 , 筑冀闻 , 秦徙都之” 。 一直到公元前206年 , 秦王子婴出降秦亡为止 。
咸阳从孝公“筑冀闻宫庭于咸阳 , 秦自雍徙都之” , 到秦灭亡遭项羽焚毁 , 作为秦国与秦帝国八代国君的国都 , 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四十四年 。 从地理位置上看 , 位于渭水的北岸 , 九阳山的南面 , 山南水北 , “山水俱阳” , 而且较之于栋阳 , 更有利于赢秦对东方诸国的战争 。 在人文环境上 , 咸阳与周人的故地丰镐十分接近 , 附近有丰富的周人的文化积淀 , 赢秦人在该地轻而易举的就能吸取周人的礼俗 。
秦昭王时代 , 咸阳城就开始逐渐扩展到了渭水南岸 。 刚开始时 , 只是在渭南修建了一些宫殿 , 如章台宫、兴乐宫等 , 还没有形成规模 , 个别的重大的国事活动也在渭水南岸的宫殿中举行 。 秦始皇时代尤其是他统一全国以后 , 更加大兴土木 , 在渭水南岸大规模地规划和建设咸阳新城 。 这可以被认为是吸收东方诸国礼俗的一个表征 。 赢秦的宫殿建筑一般都是建在夯土台基上 , 每座建筑都是自成一体的 , 相互之间又有甫道、复道相互连接 。 在赢秦众多的宫室中 , 阿房宫无疑是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 。 完全仿照周人的礼制 , 尤其是建筑中的规格等级 , 据《三辅黄图》记载 , 阿房宫始建于秦惠文王时期 , 秦始皇时开始大规模营建 , 一直持续到二世 。 还铸金人立于殿前 , 这是铜像装饰建筑之始 。
【历史故事】赢秦都咸阳(前350年)一一赢秦礼俗的全面中原化
文章图片
考古发掘也说明了这一点 。 考古钻探阿房宫的实际范围东西长1320米 , 南北宽420米 , 面积达到554400平方米 , 高出地面7-9米 。 一系列宫殿及极庙这样礼制性建筑的兴修 , 标志着咸阳己经成为横跨渭河两岸的大都市了 , 这个新兴的大都市格局还充分融入了周人建筑中的礼制 , 成为了赢秦人自己的礼俗 。 秦王政八年 , 吕不韦纠集门人 , 著有《吕氏春秋》 。 后人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类 , 其实我们认为它是赢秦在东向的过程中 , 对关东诸国的礼俗文化进行的一次大整理 , 也是一个以赢秦本身的礼俗为主 , 吸收了山东诸国各地不同礼俗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个作品 。
这一时期对于后人更多的了解是秦政 , 刘柳治微也说:“盖赢政称皇帝之年 , 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 , 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 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后人往往是通过“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也”的角度 , 来总结赢秦速亡的功过得失的 。 始皇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 以及统一后 , 沿用了以前吕不韦的做法 , 吸纳东方诸国的文人学者 ,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 , 欲以兴太平” , 继续任用文学方术士参与政治 。 始皇是首开了博士制度 , 他们大多是从齐鲁来的硕儒 , 参与制订统一后的国家礼仪和封禅大计 。 更是大张旗鼓的吸纳东方诸国的礼俗文化 , “悉内六国礼仪 , 采择其善” ,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
另一方面 , 又将自己的礼俗文明推广到东方六国旧地 。 实行书同文 ,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 当时 , 秦国使用的是糟文 , 六国使用的是古文 。 随着政治的统一 , 文字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 也要求书写方便一致 , 才有了“书同文字” 。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官书 , 这己经比以前的大篆有很大的简化了 , 用于书写庄重的石刻文字 。 大量的官文书则采用更为简化、书写更为快捷的隶书 。 开始了汉字有象形到笔画化的改进 。 始皇对东方诸国有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仪制度也进行了增删 。 始皇本人也经常东巡诸郡县 , 到泰山行封禅礼 , “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 自此以后 , 始皇的历次东巡所留下的刻石 , 其内容不仅包含了法家的“霸道” , 还有儒家的“王道” , 这或许也是始皇内心深处的一直追求 。
【历史故事】赢秦都咸阳(前350年)一一赢秦礼俗的全面中原化
文章图片
可见 , 统一后的礼俗就是以赢秦本国的礼俗为根本 , 吸收了东方六国的文化融合的一套综合的礼俗制度 。
始皇后期 , 虽然实施了“焚书坑儒” , 被镇压的也只是作为政敌的一小部分 , 只是和当时的当政者有不同意见的儒生 , 很多的儒生仍然存在 , 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伦理观点仍然受到征服的倡导和利用的 。 二世杀戮诸公子时就是以“忠孝”的名义 , 逼死扶苏也是以“不忠”、“不孝”的名义 。 在秦代 , 还有很多提倡“孝道”的记载 。 《秦始皇本纪》中就有例子 , 在秦简《封诊式》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