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看过清宫剧的观众朋友们 , 应该都对宫中嫔妃、宫女脖子上的那根“白布条”印象深刻 , 在清宫剧中 , 似乎后宫的女人们谁也离不开这么一根“白布条” , 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会奇怪 , 就算是大夏天 , 嫔妃、宫女们都要挂着这根“白布条” , 她们难道不热吗?
那么 , 这根“白布条”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这就要从清代服饰的变化说起了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文章图片
习惯衣领分离的满人
在大多数清宫剧中 , 我们看到后妃们的脖子上都有一条“白布条” , 清朝的皇帝、嫔妃们一茬一茬地换 , 而“白布条”似乎是永恒的 , 那么 , 这个“白布条”真的是“永恒不变”的吗?
当然不是 。
这根“白布条”被称之为领巾 ,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 叫做“龙华” , 但它并不是一直存在的 , 实际上 , 在最初的时候 , 满人并没有佩戴领巾的习惯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文章图片
众所周知 , 满人的祖先是金国的女真部落 , 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 , 就定国号为“大金” , 直到皇太极继位之后 , 为了招揽更多的汉人为自己效力 , 皇太极才将国号改为“清” , 以示和历史上的“金国”的区别 。
也就是说 , 满人的服饰其实与金国的女真人是类似的 , 他们的特点都是“大袄子、没有领子” 。
根据清代早期画作、袍服来看 , 确实在早期 , 满人服饰一般采用圆领的设计 , 没有立起来的领子 , 即使有 , 那领子和衣服也是分开的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文章图片
这主要是因为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 , 他们善于骑射 , 以游牧为生 , 这也决定了他们必须要穿一些便于行动、实用性强的衣服 。
而没有领子 , 正好方便脖子的转动 , 可以让他们更加方便地观察四周 , 因此 , 满人的衣服大多数都是没有领子的 。
而且 , 在清代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 至少到了乾隆、嘉庆时期 , 清廷一直都在强调满族服饰的重要性 。
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 , 就已经将保留满族服饰升级到了“立国之经”的高度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文章图片
皇太极虽然为了招揽汉人 , 将国号改为“清” , 但他认为 , 当初金国祖先背弃祖宗服装、改穿汉人服饰就是不对的 , 他们不可以再重蹈覆辙 。
而且 , 皇太极认为大清国“以骑射为业” , 如果随随便便就遵循汉人的风俗 , 那么可能会导致清代的覆灭 , 因此 , 他觉得子孙后世都不可以改变满族的传统服饰 。
而根据当时孝庄文皇后着常服的画像来看 , 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 , 当时满清贵族穿的还是圆领大袍 , 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 , 更没有领巾的存在 , 可见 , 其实领巾并不是满人的“标配” 。
在满人入关之后 , 着圆领袍 , 不佩戴领巾的习俗仍然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 直到乾隆时期 , 乾隆皇帝仍然一直在强调遵循满族服饰制度的意义 , 称服饰是一朝一代相当重要的制度 , 各个朝代的服饰都不会相互沿袭 , 而是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制度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文章图片
这是维系国家的根本 , 也能体现出不忘本的意思 , 所以 , 乾隆也认为不可以轻易改变“祖宗成法” 。
到了嘉庆时期 , 嘉庆皇帝更是重申“无改衣冠” , 说当时满清一些女子的衣袖宽广“逾度” , 竟然已经和汉人妇女的衣袖相似 , 还强调“此风断不可长” 。 可见 , 当时满清皇帝在极力避免满族的传统服饰被汉化融合 。
但平心而论 , “祖宗成法”并不能阻碍满清贵族对美的追求 , 当清朝迎来盛世 , 贵族们生活安定、由俭入奢 , 他们就开始注重穿戴的美感 , 而非是“实用性” , 领巾——或者说是“龙华”——也正是在清廷国力强盛时期开始逐渐出现的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有什么作用?
文章图片
为了御寒 , 也为了好看
如果说在满人入关前和入关之初 , 他们穿衣服主要是追求实用 , 那么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 , 满人就开始追求服饰的华丽、美感了 。
而且 , 当时满人入关已久 , 在日常生活中也与汉人有着密切的接触 , 满汉习俗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 , 领巾似乎就是一种证明 。
有关领巾的记载 , 大概出现在道光、咸丰时期 , 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 , 作者提到 , 满清女性在过年时以穿着敞衣 , 带着卷领“为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