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历史|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

引言
宋朝承袭了汉朝以来“以孝治天下”的政策 , 大力推动孝文化的发展 。
宋朝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朝代 , 其文化发展也不容小觑 , 宋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 发达的经济 , 与先进的科学技术 , 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宋代孝文化的发展亦得益于此 。
宋朝孝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完成了“移孝于忠”的过程 , 确立了“忠重于孝”的地位;二是将孝道加入进了理学之中 , 将“孝”学理论化 。
《孝经》中明确地将孝分成: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与庶人之孝 , 不同的社会地位 , 具体实现孝的方式也不相同 , 那么整个宋代是如何将孝文化深入人心的呢?"行孝"之风在宋朝的盛行
从孝的内容上看无非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封建家庭而言,提倡敦人化、崇孝悌 , 要求子女对家长必须绝对服从;二是对皇权而言 , 孝的妙处就在于它的进一步转变 , 把对封建家长的“孝”转化为对封建君王的“忠” , 以孝事君则忠 。
孝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孝”还是“忠” , 或者说当“忠孝不能两全”时 , 是“忠”服从于“孝”还是“孝”服从于“忠” , 这个难题在宋朝以前并没有完全解决 。
大体上来看 , 在唐朝以前,人们是偏重于“孝” , “忠”只是“孝”的延伸;唐朝则是“忠”与“孝”并举 , 实践中由各人自己把握 , 但仍将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视为善事父母 。
皮皮小历史|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
文章图片
这与统治者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孝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事君 , 直到宋朝才最终确立了事君重于事父母 , 即“忠”重于“孝” , 从而为人们在实践中作出了明确的指向 。
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后 , 随着儒学的不断发展 , 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在此基础之上 , 发展了“孝”的新的意识形态 , 形成了"程朱理学"的一派学说 , 以一派之言解释孔孟之道 。
其中 , 程颐、程颢认为"天命之谓性" , 而孝作为人的天性之一 , 就应当被世人推崇 。
他们还认为"父子君臣 , 天下之定理 。 "朱熹继承了程颐、程颢两人的观点 , 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 , 阴阳两个面 , 所有的事情都自有它的道理 , 因此在个人的生活中 , 要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 , 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 严格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
因此 , "程朱理学"理论在社会中的流行和传播 , 从思想意识层面控制了百姓的思想 , 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风气 , 满足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 儒学也就因此得到了历代宋朝统治者的推崇 。
皮皮小历史|稳固统治阶级的权利,宋朝“以孝治天下”:维护安定的社会局面
文章图片
从历史的研究结果来看 , 谥号也都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孝文化的推崇 , 以及亲力亲为的决心 。
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启运立极英武容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 一直到宋度宗赵禥"端文明武景孝皇帝"的谥号追封 , 这些都可以看出宋代统治者对孝的一种执着追求和向往 。 "忠孝一体"成为宋朝的一种行为规范
宋代继承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传统 ,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 其实和宋代的特殊的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
宋代的统治者采用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 为了提高整个宋代社会百姓对这一政策的支持 , 实现孝的作用 , 统治者结合"程朱理学"发展了"忠孝一体"和"移孝于忠"的思想 , 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
首先 , 因为对孝的提倡 , 统治者选官用官的制度相对于前朝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从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 , 在宋代孝文化的催生之下 , 形成了科举重孝的特征 , 除此之外 , 宋代的以孝选官 , 还将孝设置为专门的一项标准 。
从基层选举人才 , 将其中孝悌之人称为"孝悌" , 并单独测试这些人 , 被选为进士之后 , 统治者还会对其他的考生 , 专门加上一门"孝悌"的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