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乙笑谈古今事|到惺惺相惜的文友,苏轼与王安石:从以牙还牙的政敌

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有点复杂 。 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 却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 。 比如他们文学主张不同 , 却并不妨碍他们相知相惜 。 但政见不同 , 却让他们结怨 , 成了政敌 。 不过当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之际 , 王安石却又为他仗义执言 , 给皇帝上书为他开罪 。 因而两人可说是在文学上相惜 , 在政治上相斗 , 恩怨纠缠 , 最后又“相逢一笑泯恩仇” , 冰释前嫌 。
01苏轼向皇帝直言新法弊端 , 王安石不悦 , 给他小鞋穿
1066年 ,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京师逝世 , 已考中进士在京为官的苏轼挟父丧返蜀 , 三年丧期满始还朝 。 此时 , 新继位的宋神宗已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 开始推行新法 。 苏轼并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 , 且公开反对 。 比如他曾写了《议学校贡举状》 , 反对王安石关于科举的变革 。 由于神宗皇帝一向非常赏识他 , 故很看重他的意见 , 专门接见他 , 让他发表不同看法 , 甚至鼓励他指出自己执政的过失:“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 , 指陈可也 。 ”
性格率真耿直的苏轼自然不会说那些官场上虚以委蛇的奉承话 , 他坦言:“陛下生知之性 , 天纵文武 , 不患不明 , 不患不勤 , 不患不断 , 但患求治太急 , 听言太广 , 进人太锐 。 愿镇以安静 , 待物之来 , 然后应之 。 ”
【白乙笑谈古今事|到惺惺相惜的文友,苏轼与王安石:从以牙还牙的政敌】
白乙笑谈古今事|到惺惺相惜的文友,苏轼与王安石:从以牙还牙的政敌
文章图片
这番话 , 表面上是说神宗当前执政存在的问题 , 实际上是借机向神宗指出新法推行的弊端 , 即“求治太急”、“进人太锐” 。 神宗听后 , 也感震惊 , 对苏轼说:“卿三言 , 朕当熟思之 。 凡在馆阁 , 皆当为朕深思治乱 , 无有所隐 。 ”
此次君臣对话 , 本不应外传 , 没想到却是苏轼自己跟同僚提起 , 最后传到了王安石耳中 。 身居宰相之位的王安石是理想主义者 , 推行新法本就是想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 , 却因苏轼对皇帝的一番“逆言”被耽搁 , 自然不爽 , 竟因此事给苏轼小鞋穿 , 把他下放地方做了个处理诸多繁杂事务的小官 。 此举显然是想让苏轼闭嘴 , 使他整日被事务缠身 , 没时间再对新法说三道四 。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轼退 , 言于同列 。 安石不悦 , 命权开封府推官 , 将困之以事 。 ”
在官场不慎言 , 最易祸从口出 。 不过苏轼这种咎由自取的行为也可理解 , “谏言”得皇帝重视、采纳 , 忍不住向人显摆一下 , 也是人之常情 。 看来如苏轼这样的大名人也不能免俗 , 显示心不小 。
02苏轼出进士考题含沙射影 , 王安石大怒 , 欲加之罪
苏轼向皇帝进言揭新法之短 , 因皇帝本来就支持王安石变法 , 若不是苏轼自己外传 , 根本就没多少人知道 , 影响不大 , 因而王安石对苏轼这种唱反调的不识趣之举只是暗中恼怒 , 最多是给他穿穿小鞋 , 不会有更大动作 。 但苏轼的不识趣之举却越演越烈 , 以致触碰了王安石的底线 。
有一次 , 苏轼因看不惯王安石以独断专行的作风推行新法 , 竟在考进士策问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 , 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 , 齐恒专任管仲而霸 , 燕哙专任子之而败 , 事同而功异 。 ”这种不满新法作派的含沙射影的考题 , 放在如此重要的科举考试中 , 自然会引起赴京赶考的全国学子的热议 , 其影响之广、之恶劣可想而知 。 因而王安石对苏轼此举可谓是悖然大怒 , 从此把他视为眼中钉 , 专门指派“御史谢景温”查找他的过失 , 想借题发挥 , 治他的罪 。
白乙笑谈古今事|到惺惺相惜的文友,苏轼与王安石:从以牙还牙的政敌
文章图片
正所谓“欲加之罪 , 何患无词” 。 若苏轼一直在王安石眼皮底下、在御史别有用心的考察中做官 , 被治罪肯定是迟早之事 。 苏轼显然也意识到了危险 , 为远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 , 被迫自请外任 , 到杭州做“通判” 。 《宋史?苏轼传》这样记载:“安石滋怒 , 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 , 穷治无所得 , 轼遂请外 , 通判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