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如何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文物局提出这些举措

本文转自【人民网】;
罗静|如何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文物局提出这些举措
文章插图
“十三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增幅23.4%,总量跃居全球前五位。
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
……
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网红打卡地”成为不少博物馆的新标签。今后,博物馆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发展?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我国2035年要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引发广泛关注。2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指导意见》相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对其中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
优化体系布局 差异平衡发展
发布会上,关强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但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的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更是博物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关强说。
《指导意见》指出,要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针对不同层级的博物馆,将视其基础和底蕴,推动差异平衡发展。”关强指出,重点关注市县级博物馆发展,部分重要市县级馆实现特色化发展;更加关注社区、乡村和边疆地区博物馆发展,实现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均等化。
推动博物馆特色化发展也是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的举措之一。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收藏单位,更是文化传播单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关强表示,将建设一批能够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点特色专题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未来,国家文物局还将在推动博物馆集群发展、关注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的发展等方面努力,实现不同区域博物馆的集群式发展,让文物系统的富余资源在行业博物馆得到有效利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博物馆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立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体系。”关强说。
提高展陈质量 凸显人文关怀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然而,当前部分展陈中仍存在观众需求感知不足、文物价值阐发不深、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
对此,《指导意见》提到,要提高展陈质量,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既关注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文物当代价值,也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时事热点,凸显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提倡各类题材百花齐放。”关强补充说,“鼓励博物馆公开征集选题,推广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
要提高展陈质量,也要促进阐释能力的综合提升。其中包括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公众评价,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加强配套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打造综合性、品牌化的陈列展览产品。
此外,还要推动传播方式创新拓展。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大力建设博物馆“云展览”,创新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方式;引入教育、设计、动漫、影视等领域成果,结合知识产权授权,开展跨界融合,丰富展示和服务形态。
推动“博物馆+” 鼓励社会参与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如今,依托馆藏资源,开发集审美、文化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
《指导意见》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调动更多的力量,利用博物馆资源,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罗静说。
关强表示,要全面提升文创研发能力,高度重视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与生产品质,将深度研究与创意阐释相结合,关注文创产品质量与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做好供给侧改革,深化市场分析与调研,开发更加贴近生活、深入衣食住行、引领生活美学的多样化的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