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话说三国:七擒孟获是功还是过?

作者:刘宏宇
【历史故事】话说三国:七擒孟获是功还是过?
文章图片
三国时 , 刘备死后 , 魏、蜀、吴 , 作为当时仅存的“规模势力” , 达成了“三足鼎立”的“暂时平衡” 。 似乎 , “智慧化身”诸葛亮早多少年前的“三分天下”论 , 成为了现实;但其实 , 就总体形势而言 , 并不是他当初“愿景化”的样子 , 其中最大的“缺陷” , 对于蜀汉来讲 , 就是失去了“中原”的“战略基点”荆州;而且 , 很不幸地 , 没办法“夺回” , 或者也可以说 , 花血本“夺回” , 较近期地看 , 得不偿失 。 另一个形势上的严重“问题” , 就是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极力主张并力求、力保的“孙刘联盟” , 已经瓦解到了再难“复合”的程度 。
如此形势之下 , 为争取总体战略上的主动 , 更为刘备“复兴汉室”的遗愿 , 诸葛亮力主以蜀中为根本、指向曹魏的“北伐” 。
除去战争的“硬指标” , 北伐 , 面临一个很要劲儿的前提 , 就是“安定后方” 。 “后方”能否安定 , 甚至还能更有力地支持北伐 , 是这盘大棋的关键 。
所谓“后方” , 当然指的就是“蜀汉”的“国内” 。 对蜀汉来讲 , 想要国内安定 , 须顾及两个战略威胁 , 一是东吴 , 二就是南部“蛮夷” 。 蛮夷 , 现在不说这词儿了 , 因为带有蔑视色彩 , 但在当时 , 就是这么说 , 指的是“化外族群”及其政权 。 想要去除后方的战略威胁 , 除了东吴的问题 , 就是得“解决”或说“镇定”住“蛮夷 。 七擒孟获的故事 , 就发生在这个”解决“或说”镇定“的过程中 。
【历史故事】话说三国:七擒孟获是功还是过?
文章图片
(一)蜀汉后方之忧的“不完美解决方案”
要想举大兵倾国北伐 , 必须保障势必被几乎抽空军事力量的“本国”的安全 , 甚至要力保“国内繁荣” , 以支援大规模战争;而无论“安全”还是“繁荣” , 都必须解决“后顾之忧” 。
如上述 , 蜀汉“国家安全”的“后顾之忧” , 大体两个“策源” , 一是东边的“孙吴” , 二就是南边的“蛮夷” 。
这里 , “蛮夷”二字 , 不光是蔑称少数民族 , 而是对蜀汉以南即今云南、广西的大部和贵州与之边缘的地域“中原传承”的政治“圈子”以外亦称“化外”的所有部族、族群;其中“蛮” , 大体是“苗”(苗蛮)和“楚”(楚蛮 , 又称“荆蛮”)两大块 , 其实更大人口比例都是今天说的“汉族” , 具体不赘 , 因为不是话题关注;这儿更要说的 , 是“蛮夷”中的“夷” , 又称“百夷” , 主要指比“蛮”更偏远、更“化外”的比较“纯粹”的少数民族 。
对“孙吴”或称“东吴”的战略防范 , 军事上其实比较简单 。 俩方面——首先 , 不管怎样 , 曾经的“孙刘联盟” , 也还留有浅薄的“基底” , 诸葛亮本人 , 因家族亲戚的缘故 , 也跟东吴“有的谈” 。 当然 , 有关羽、张飞、刘备三条“贵命”横在当中 , “孙刘联盟”肯定是不能再想了 , 单纯的“外交” , 不能完全保障“相安无事” 。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方面 , 即军事防御 , 简单说 , 对东吴军事防御的“本钱” , 就是后来有人总结的那三个字——蜀道难!从东吴的地盘 , 要想到蜀汉 , 最“可行”的线路 , 就是“三峡”水道;如果行不通 , 就得翻越“万重山” , 当旅游 , 或许还可以克服克服 , 但要用兵 , 就万难了 。
【历史故事】话说三国:七擒孟获是功还是过?
文章图片
所以 , 基于上面的两个方面 , 在诸葛亮的“现时思维框架”中 , 北伐的后顾之忧 , 东吴尚在其次 , 更具隐患的 , 是南方的“蛮夷” 。
这便是发动“南征”的“战略出发点”!不管什么理由、导火索 , 这场战争 , 是要发动的!不仅要打 , 还要打赢!不仅要打赢 , 还要打出个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安定”的局面 。
不可以不打仗而采用其他办法么?可以 , 但是 , 太慢!而且 , 至少 , 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会认为 , “南蛮”、“百夷” , 尤其“百夷” , 素不“开化” , 讲道理、文化渗透 , 甚至“共同发展”这些 , 都未见得比“打服”更有效、高效、长效 。
看起来很有道理 。 可是 , 打、战争 , 从来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
当然 , 理论上 , 任何“课题” , 都不存在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 。 但从今人的角度去思考 , 诸葛亮“南征”的决策 , 确乎存在“问题”——战争的“天然属性“所势必形成的危害自不必说 , 而且 , 不管“表面上”的理由多充分 , 本质来讲 , 蜀汉或者干脆说就是诸葛亮 , 是战争真正的发动者 。 发动战争 , 总归是会“政治失分”的 , 古今中外皆然 。 故而 , 可以从今人的角度批判性地说 , 诸葛亮发动这场战争 , 不说多么“不当” , 更不能说“不对” , 但最起码 , 有欠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