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电话,常在深夜响起

为了提供充分照顾 , 有医生用自己的手机主动给孩子家长打电话 , 并常在深夜接到来电 。
全文2627字 , 阅读约需5分钟
新京报采访人员戴轩编辑张磊校对吴兴发
自4月22日以来 , 截至5月22日15时 , 北京此轮疫情已累计报告1493名感染者 。
为了收治大量增加的新冠患者 , 4月28日 , 在西侧应急区内的8个病区全部收满后 , 北京地坛医院按照应急预案 , 又紧急开设住院楼病区应对入院潮 。
数百名在院患者中 , 不乏备受关注的群体 。 据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5月7日通报 , 该院有上百名老人、76名儿童、3名孕产妇 。
为了提供充分照顾 , 有医生用自己的手机主动给孩子家长打电话 , 并常在深夜接到来电;有护士则为老人采购笔墨纸砚 , 帮助其打发枯燥的住院时光 。
近日 , 我们连线了两位北京地坛医院医护人员 , 听他们讲述隔离病房中的医患故事 。
━━━━━
深夜“接线”的抗疫医生
北京正经历三年中规模最大的一起新冠疫情 。
2022年4月29日 , 2个幼儿园的小患儿进入北京地坛医院 , 从这天起 , 西南四区、五区科主任侯艺鑫常在深夜接到家长来电 。
在此轮疫情中 , 孩子成为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
早在两个小家伙入院之前 , 侯艺鑫已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摸排” , 在名单中注意到两个孩子没有家长陪护 , 侯艺鑫主动给家长打了电话 。 对于孩子要独自住院一事 , 正在隔离的家长们焦虑万分 , 担心孩子不能适应 , 一位爸爸哭了出来 。
“我们也为人父母 , 特别理解家长的心情 。 打电话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情况熟悉熟悉 , 一方面也是安抚家长的情绪 , 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我们的安排 , 包括成立了专门的儿童治疗小组、病房中有24小时专人陪护等等 。 解释之后 , 家长变得比较踏实 。 ”侯艺鑫说 。
侯艺鑫的电话就是这回被家长记住的 。 之后 , 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电 。 白天侯艺鑫要进隔离区查房 , 手机不随身携带 , 家长们逐渐摸清规律 , 会在晚上打给她 。 一次深夜12点左右 , 一位爸爸打来电话 , 先为打扰她休息而道歉 , 又表示实在担心病床太高、孩子摔了 , 侯艺鑫告诉他 , 病房里已特意安装了床挡 , 还给他传了照片 。 后来 , 侯艺鑫也存下了家长的号码 , 看到来信都会回复 。
如此接触了两三天 , 父母们终于放松下来 , 谈话时开始发出笑声 。
她的电话,常在深夜响起
文章图片
▲孩子们展示在病房内创作的绘画作品 。 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孩子住院期间 , 侯艺鑫接受了家长们添加微信的请求 。 微信群逐渐扩大 , 最后两个孩子的父母、幼儿园老师 , 甚至奶奶爷爷都进了群 。 每天进到病房 , 侯艺鑫会拍一些孩子的视频发在群里 , 也会告诉家长孩子情况怎样、吃了什么、几点睡等等细节 。
在医护的照顾下 , 孩子们也适应了病房环境 。 看到侯艺鑫 , 还会“教”她病房里有哪些设施、怎么七步洗手、口罩要怎么摘——这些都是从护士那儿学到的 。
孩子入院不久 , 幼儿园老师在微信群里呼唤侯艺鑫 , 告知她一位孩子的爸爸被诊断为阳性 。 侯艺鑫联系了总值班 , 但了解到孩子爸爸被安排在小汤山医院住院 , 赶紧又联系相关方 , 将孩子爸爸送来地坛医院 , 父子两人得以团聚 。
在这个患儿病房中 , 侯艺鑫还收获了孩子们捏的手工橡皮泥小蜜蜂 。 “‘大白’阿姨像小蜜蜂 , 因为太忙了 。 ”
她的电话,常在深夜响起
文章图片
▲侯艺鑫收到孩子们送的手工橡皮泥小蜜蜂 。 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
老夫妻病房挥毫 , 用50幅字画向医护致谢
令地坛医院西南三区护士长孙丽霞印象最深的 , 则是一对老夫妻 。
4月30日 , 两人作为确诊患者收治入院 。 男性76岁 , 女性70岁 , 被安排在一间病房中 。 其中 , 男性咳嗽、咳痰 , 既往有两次脑梗 , 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 , 为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人群;女性病情较轻 , 但孙丽霞注意到 , 她心情有些低落 , 聊天中得知 , 两人是被突然通知阳性 , 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感染 , 而社区有人指责 , 就是因为他们感染 , 整栋楼被封闭管理 , 她感到又自责又委屈 。
孙丽霞安慰她 , 谁都不想这样 , 不要放在心上 , 并通过了对方的微信好友申请 。 第二次查房时 , 孙丽霞了解到两人有书法、画画的爱好 , 但没来得及带工具 , 为了让两人心情好一些 , 护士们在网上买齐了书画用品 , 送进了隔离病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