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蒋介石为何执意要“攘外必先安内”?只因崇祯,不执行这一政策亡国

欢迎大家【关注】我 , 一起谈古论今 , 纵论天下大势 。 君子一世 , 为学、交友而已!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后半夜 , 即十九日的子时(凌晨) , 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 , 在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 , 由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同 , 来到煤山(景山) , 在寿星亭附近的一棵大树下自缢 。 明朝灭亡 。 那一年正好是甲申年 , 这一事件被史家称为甲申之变 。
1、明朝灭亡原因的探讨
当清朝定鼎之后 , 金戈铁马声渐渐消散 , 人们以冷静理智的思考回顾这段历史时 , 对已故的崇祯皇帝的盖棺论定 , 还是颇有一点历史主义倾向的 。
【历史故事】蒋介石为何执意要“攘外必先安内”?只因崇祯,不执行这一政策亡国
文章图片
康熙初年 , 协助浙江学政谷应泰编写《明史纪事本末》的张岱 , 以崇祯一朝的邸报为基础写成了崇祯朝纪传体史书《石匮书后集》 , 他对崇祯这位亡国之君是赞誉有加的:
古来亡国之君不一 , 有以酒亡者 , 以色亡者 , 以暴虐亡者 , 以奢侈亡者 , 以穷兵黩武亡者 。 嗟我先帝 , 焦心求治 , 旰食宵衣 , 恭俭辛勤 , 万几无旷 , 即古之中兴令主 , 无以过之 。 乃竟以萑苻(原意为泽 , 引申为盗贼出没之处)剧贼 , 遂至陨身 。 凡我士民思及甲申三月之事 , 未有不痛心呕血 , 思与我先帝同日死之之为愈也 。
看得出来 , 这位陶庵先生对崇祯是颇有好评的 , 但他也并不是一味推崇 , 还指出了“先帝”的两大失误 。
其一就是把宫中的内帑看作“千年必不可拔之基” , 不允许大臣动用 , 于是“日事居积 , 日事节省 , 日事加派 , 日事借贷” , 终于导致九边军士数年无饷可领 , 无衣可穿 , 何以羁縻天下!
其二就是过于刚愎自用 , “焦于求治 , 刻于理财 , 骤于行法 , 以致十七年之天下 , 三番四覆 , 夕改朝更 , 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 , 向后思之讫无一用” , 一言以蔽之 , 叫做“枉却此十七年之励精”!
陶庵所说是言之成理的 , 比如他批评崇祯不准动用内帑银两用于军饷 , 以致军队士气不振 , 就是突出的事实 。
【历史故事】蒋介石为何执意要“攘外必先安内”?只因崇祯,不执行这一政策亡国
文章图片
据许重熙《明季甲乙两年略》记载 , 李自成从宫中搜出的金银是惊人的:
“旧有镇库金 , 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 , 金一千万锭 , 皆五百两为一锭 。 ”
如此庞大的积储 , 何至于发不出军饷!
许重熙还说:
“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 , 损其奇零 , 即可代两年加派 。 乃今日考成 , 明日搜刮 , 海内骚然 , 而扃钥如故 。 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怅 。 ”
他不好意思批评“先帝”吝惜 , 只能假定他并不知道内帑的家底 , 不过无论如何总是令他感到怅惘的事 。
康熙年间蜚声文坛的全祖望 , 写了一篇《明庄烈帝论》 , 其基调就是:
庄烈帝(即崇祯)并非亡国之君 , 但也不能推卸亡国的责任 。
他说:
“庄烈之明察济以优勤 , 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 , 怙前一往 , 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 ”
他认为至少在两个方面不能辞其咎:一是听任宦官干政 , 二是拒绝与清朝议和 。
【历史故事】蒋介石为何执意要“攘外必先安内”?只因崇祯,不执行这一政策亡国
文章图片
他分析道:“夫明之所以亡者 , 非以流贼也 , 力屈于东 , 是以祸蔓于西 。 ”
他的意思是 , 如果当时能够与清朝议和 , 抽出身来全力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 , 以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这三员大帅的精兵 , 用于东征(与清朝作战)虽然不足 , 用于西征(与李自成张献忠作战)却绰绰有余 。
那样的话 , 其结果就不一样了:“再假之数年 , 而西方晏然 , 李、张之首枭矣 。 ”
2、先攘外还是先安内?
这是明末历史最值得探讨的话题 , 也是最难以展开的话题 , 简而言之 , 就是“攘外”与“安内”究竟谁先谁后的问题 。
因为“攘外必先安内”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敏感话题 , 讳莫如深 , 史家或避而不谈 , 或反其道而行之 。
然而在一个正常的清明的社会 , 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 , 不存在什么可以讲 , 什么不可以讲的问题 。
仔细考察明末的历史 , 就会发现 , 对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崇祯皇帝而言 , 安内与攘外实在是一个两难选择 。
【历史故事】蒋介石为何执意要“攘外必先安内”?只因崇祯,不执行这一政策亡国
文章图片
正如《流寇长编》的作者在自叙中所说:
“京陵迫于边塞 , 才动风尘便成大恐 , 而敌兵岁至 , 寇锋日竞 , 守外则失内 , 击内则失外 , 其欲款外以专内者 , 举朝谯呵 , 使不得毕其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