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赵匡胤对待北方策略——攻心为上,有理有节

他的主要成就是:
"外削藩服而归之轨道,内操师旅而束以法制 。 "
分封在外的官吏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不能有越轨的行动;皇帝掌握着军权,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骄兵悍将难以阴谋得逞 。
【历史故事】赵匡胤对待北方策略——攻心为上,有理有节
文章图片
我们不能要求赵匡胤,一定要灭辽,才算功德圆满 。 赵匡胤在向南方进行统一战争中,时刻没有忘记北方的劲敌,除开宝二年亲征北汉外,他对北汉先后做了许多分化瓦解的工作,收到显著效果 。
如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六月,以诏书三百通付河东北、陕西诸州军,令分遣人送入北汉境,招降其民、吏;同年十月,北汉军校王兴等二十三人来降;两年后,北汉民二千二百四十八户来归 。 在军事上,他定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原则,表现了他对"攻心"的重视 。
那么,赵匡胤是怎样进行对北方的攻心战呢?
开宝八年三月,契丹遣使克妙骨慎思奉书来访,赵匡胤亲自接见赠送大量器币与名贵衣带,在长春殿设宴招待 。 临行时,再一次召见,又赠送许多礼物 。 赵匡胤非常重视这种友好交往的关系,他说:
"自五代以来,北敌强盛,盖由中原衰弱,遂至晋帝蒙尘,亦否之极也 。 今景慕而至、乃时运使然,非凉德能致 。 "
【历史故事】赵匡胤对待北方策略——攻心为上,有理有节】为了答谢,赵匡胤派郝崇信等回访契丹 。 接着,契丹派遣左卫大将军耶律霸德等来访,赠名马等,赵宋有厚重的回礼 。 一年之中,双方友好使者终绎于途 。 契丹特使为了给赵宋皇帝祝贺新年,恐旅途误期,特提前于先一年的年底到达,可见交往的良好效果 。
【历史故事】赵匡胤对待北方策略——攻心为上,有理有节
文章图片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九月,契丹解利归附,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六月,契丹横海节度使桑进兴来投,被任命为左千牛卫将军;开宝二年十月,契丹舍利、于鲁等十六族来入籍,以其大首领罗美四人为怀德将军,八人为怀化郎将,次首领诺尔沁旺布十五人为归德司戈;开宝七年,契丹军器库副使石重荣、东头供奉官刘琮争取收容,以重荣为茶酒库副使,刘琮为西头供奉官 。
从契丹归附于宋的,或官或民,或单枪匹马而来,或成群结队而来 。 赵匡胤争取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
这是对契丹所采取的防御政策 。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十一月,契丹侵易州,略居民 。 赵匡胤派监军率兵入其境,俘虏的人数与宋方被俘虏的人数完全相等;契丹释放俘虏,宋方也释放俘虏 。 两个月以后,契丹又侵易州,被监军任德义赶走 。 令关南兵马都监及雄、霸、瀛等州刺史指挥其部下兵士行猎于幽州境上,以耀武扬威 。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十月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初,契丹以六万骑至定州,命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兵三千御之 。 "
赵匡胤的指示是:
"敌至即战,勿与追逐 。 "
结果,以三千人打败六万之众 。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契丹再犯易州,监军任德义击走之 。 开宝六年六月,易州刺史在易州抚士卒能得其心 。
"每乘塞用兵,所向无敌,名震契丹;十余年不敢扰边,民皆赖之 。 "
有理有节的较量,可以看出赵宋完全有力量制服契丹 。
【历史故事】赵匡胤对待北方策略——攻心为上,有理有节
文章图片
赵匡胤为维护统一以及各族人民的利益,求得领土的完整,保障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 而不惜支付一定的代价,万一目的达不到,即诉诸武力 。 他特别设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 。 欲俟斯庠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宜 。 如同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 "
作了和与战的两手准备,他虽来不及实现这一计划就离开了人间,却反映了"和为贵"的思想,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列于前;不得已而诉诸武力 。 正如王旦谓:
"祖宗平宇内,每谓兴师动众,皆非获已 。 "
以上四点措施,积极合理,不是屈膝投降,这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 。 其后民族矛盾处理不当,这不能责怪赵匡胤 。 赵匡胤选贤用能:
"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 当此之时,疆场泰然,无北顾之忱 。 "
正因为有这种局面,对方于是"叩关请吏修书币之使" 。 如果形势不强,力不足以制敌,契丹就不会遣使来访,吏民归附,就不可能有"疆场泰然"的和平环境 。 契丹庇护下的北汉,其太原也并非固若金汤 。 不能因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论定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