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曾有一个话题引起人们热议,民国时期文人教授的收入究竟有多高?
有一份西南联大教授的工资表,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份工资表上,陈演恪的工资最高,一个月500大洋,而最低工资一个月也有120大洋,即便是根据平均水平计算,一个大学教授的文人工作者,一个月至少也有200-300大洋之间,而一个普通的助教一个月也差不多有个几十大洋左右。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文章插图
相比之下,这种工资水平,对比当时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来说,实在是要高出太多了,一个普通的县长,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20大洋左右,当然这也是要区分地方的,而一个普通的警员一个月仅有2块大洋,这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了,毕竟社会上一部分做苦力生活的人,一年下来也未必会有一块大洋。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文章插图
还记得老舍先生《我这一辈子》里面,主人公福海一个月的工资是3块5,工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他曾花了一块大洋,雇了一辆黄包车,到了城里一个酒楼准备了一桌酒席,然后再由黄包车夫给拉回来,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那是相当的强,足够一些穷苦人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开销。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也算是文人以及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当年很多在大学当教授的知识分子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排除那些考取公费留学的,其实大部分都能够自费的起。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文章插图
话题回到鲁迅先生身上来,我们都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但其实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鲁迅先生的家底是很丰厚的。
鲁迅先生幼年时候出身富裕,这一点从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就能看出来,闰土的父亲章福庆一向在鲁迅家中帮忙工作,但到了1893年鲁迅家道中落,富裕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而家族之中叔伯兄弟的冷眼,也让鲁迅记忆深刻,不过好在家里还是千辛万苦的送鲁迅去读书,并和钱均夫(钱学森的父亲)考取了赴日公费留学。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文章插图
回国以后鲁迅为了补贴家用,不得已而赴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当然这一时期鲁迅的收入依然非常少,直至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以后,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而当时这一职务的月薪大致是在350大洋一个月。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也因为要常年在北京定居,因此鲁迅后来在北京买了四合院定居,当然如今我们在北京,看到的鲁迅先生的故居有两套四合院,其一是在阜成门内西三条附近,而另外一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文章插图
鲁迅先生买的第一处四合院,是位于八道湾胡同,这处院子总占地面积超过500平方米,里外院有32间房,而且位置以当时北京的地理位置来看,绝对是属于黄金地段,自然价钱也不便宜,据说为了卖这处四合院,鲁迅花了3765块大洋。当然除了鲁迅自己的积蓄外,这处院子还有鲁迅其它兄弟几人的投入,住的也是一大家子。
但可能也是因为太吵的缘故,鲁迅在这个院子里只住了4年就搬走了,后来就又花了800大洋在阜成门附近买了第二套四合院,这套四合院的面积就要稍小一点,当然之所以价钱上和第一套有差别,主要原因在于,阜成门附近当时是北京的贫民区,而且交通也不怎么便利。鲁迅在这里住了三年多,1926年鲁迅赴任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
文章插图
不过以鲁迅月薪如此之高,购买这第二处四合院,花费仅有800大洋,但鲁迅几乎也拿不出来,还四处找人借贷,直到离开北京赴厦门任教后,这笔借贷才彻底还清。
要说起来以鲁迅的工资收入,也完全没必要去借贷,需要指出的是鲁迅一个月350大洋的收入其实是刚入北京时候,随着后来逐渐的提升,加上鲁迅的稿费等等,这些收入加起来鲁迅每年收入大致上应该在一两万左右,支出800大洋购买四合院,本来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民国时期|800大洋买四合院,鲁迅还得借钱,一个月350大洋工资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