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前言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从头开始 , 脚踏实地” , 不仅仅代表着遇到挫折 , 从新开始的信念和决心 , 这还能体现出帽子和鞋对人的重要性 , 对!头顶天 , 脚踩地 。
但是我们今天不讲鞋 , 只讲帽子 。 随着帽子的普及 , 各式各样的帽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 成为生活必需品 。
在古代 , 帽子的准确称呼叫冠 , 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 不同的冠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 同样关于戴法也非常的有讲究 ,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冠帽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文章图片
冠在古代因身份不同 , 形制也各不相同 , 对古代男子来说极为重要作为身份的象征 , 冠在古代的地位极具代表性
在《离骚》中 , 屈原有个经典动作 , 是“高余冠之岌岌兮 , 长余佩之陆离” 。 因此 , 他的峨冠博带 , 长剑在手而四顾茫然 , 忧悒地伫于江畔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
早在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 , 冠就已经产生了 。 因着“峨冠博带”一词已经成为华夏衣冠的代名词 , 男子冠礼又是古代汉民族的成人礼 , 所以如果要在首服中挑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 , 一定是冠 。
男子二十岁而弱冠 , 士人用冠 , 庶人戴巾 。 相对来说 , 冠的流行比巾的普及要早一些 , 主要集中在先秦和两汉时期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文章图片
作为身份的象征 , 冠无疑是被纳入了礼法体系之中 , 所以 , 当冠而不冠便是一种“非礼” , 至少会受到舆论的炮轰 。
另外 , 巾和帽较为接近 , 在汉末时已流行到文人武士都以之为燕居雅尚的程度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这风气也仍然存在 , 可是 , 在正式场合 , 需要庄重氛围的情况下 , 士人官员们都会依照规矩戴上一顶适用的冠 , 用来与合宜的礼服或公服相搭配 , 由此可见冠的重要性 。 身份权力不同 , 所戴的冠形制各不相同
冠的种类是极多的 , 先来说说皇帝所用的通天冠和远游冠 , 这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
从用途上来说 , 通天冠是在朝会时所用 , 而远游冠是在见皇太子和宗室诸王的时候才会用它 , 而且用得次数更频繁 。 再从形制上来说 , 前者形如山 , 冠前的金博山十分醒目 , 后者形制跟前者相似 , 但一般没有金博山 , 仅有展筩而已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
文章图片
顺带说一下西晋时皇帝的冕 , 它们由冕板、冕旒、冠圈、玉笄、充耳等部件组成 , 皇帝一戴上去 , 甭管长成啥样的 , 都自然被装点出一派慑人的贵气 。
冕旒的质地 , 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 。 比如 , 三国和西晋的冕旒打破汉制 , 用珊瑚珠;东晋则先后用过翡翠珊瑚杂珠和白璇珠 。
说完了通天冠和远游冠 , 我们再来看看进贤冠 。
它是文官的主要冠饰 , 但五梁的那种是属于皇帝专用的 , 其余人等 , 分别由三梁、二梁、一梁的进贤冠来区分等级 。 这样一来 , 谁是三公侯爵 , 谁是诸卿大夫 , 谁是低等文官 , 一目了然 。 进贤冠自从诞生以来 , 形制一直都有变化 。
文官戴进贤冠 , 武官和皇帝的侍臣则要戴武冠 。
武冠又名武弁、笼冠 , 根据《晋书·舆服志》的记载 , 侍中和散骑常侍的武冠上 , 要加金珰 , 附蝉翼一般的纱料 , 插以貂毛 , 并且前者要插黄金竿在左 , 后者要插黄金竿在右 。 正因武冠上有貂有蝉 , 便有了以“貂蝉”指侍臣所用冠饰的代称 。
【躬自厚也 “学问”很大,冠在古代不仅仅是帽子,更是礼制,“帽子”虽小】说到这里 , 我想到了一个有名的典故 , 那就是“貂不足 , 狗尾续” 。 这说的是 , 西晋“八王之乱”中的一个临时获胜者赵王司马伦 , 在篡位为帝后 , 每逢朝会时冠饰貂蝉 , 但是由于封得官位太多 , 貂尾不够用了 , 拿狗尾巴来充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