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洪漠如:蜀道出川 ,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文章图片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秦岭隧道群
再一次从绵阳出川 , 当行驶路线与嘉陵江并排的时候 , 感觉自己离历史很近 。 车窗外的滔滔流水与资江相连 , 正是这样一种水域上的连接关系 , 很多年前 , 运输茶砖的帆船出资江进长江 , 然后沿着嘉陵江一直走到水道的尽头 。 嘉陵江水道的尽头在广元市朝天区 , 那里上岸的码头也叫朝天门 , 和重庆的码头名重合 。 两个朝天门 , 连接着川渝地区的水路运输 。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文章图片
铁路、水路、高速路
蜀道难 , 改写这种难的局面还是在解放后 。 如今再到古蜀道 , 可以见到嘉陵江水道、高速路、铁路乃至飞机并行的场景 。 人类迄今为止最主流的运输方式在这一个点上集中体现 , 俨然成了一个交通博物馆 。 连接陕川之间的交通线依然非常繁忙 , 从四川到汉中 , 穿过大巴山的隧道群 。 然后是一片辽阔的麦田 , 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金灿灿的 , 高速路上远道而来的收割机排成了长队 , 正在疾行驶向我们中国的一个大粮仓 。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文章图片
在陕川线上的某休息区
汉中处于大巴山与秦岭之间 , 大汉文化的发祥地 , 陆羽《茶经》中的“巴山陕川”从字面上理解 , 感觉离这里更近 。 从地理分界线上来看 , 汉中在秦岭以南 , 属于南方地区 。 记得20世纪末期 , 中国有个叫牟其中的老爷子说:把喜马拉雅山打个隧洞 , 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西北 。 如今 , 贯穿秦岭的隧道有很多 ,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地理属性上的南北分界 。 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是越来越冷静了 , 当我们掌握了移山填海的本领之后 , 反而上升到了更高的纬度在看问题 , 明白了生态环境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 所以才没有大规模的去干神话传说里的那些傻事 。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文章图片
穿过隧道
如今 , 我们从汉中打个盹就穿过了秦岭隧道群 。 莽莽群山绵延在陕川之间 , 高低起伏 , 在暮色中荡漾着柔美的线条 。 这样的景色 , 只能暂时被我收纳于视线 , 因为透过这些景色 , 我联想到更多的是在隧道未通之前 , 连接陕川之间的交通线 。 那条线 , 被安化茶业人装运着满车的黑砖茶行驶过 。 大巴山和秦岭都是呈东西走势 , 穿越南北的要道直接被他们截断 。 彼时的开路者 , 只能沿着河谷平地开山筑路 , 然后尽量选择缓坡 , 选择在山脊的脆弱处凿洞穿石 。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文章图片
秦岭隧道
通往西安的秦岭主隧道有两条 , 2号隧道逾6公里 , 按照隧道限速行驶 , 在单调的隧道中得走好一阵子 。 隧道穿凿于山脚 , 走过这段直线距离 , 属于北方世界的苍茫感瞬间映入了眼帘 。 将秦岭甩在身后的快感很好 , 当年安化茶业人运茶 , 也是在穿过秦岭之后才会有一种踏实感 。 地理空间给茶叶运输带来的挑战算是结束了 。 “战时黑茶之路”最险要的路段被征服了 , 那一路跨越江河湖海的无数险滩 , 那一代茶业人代表着当时的“后浪” , 踌躇于开创奇迹的包袱中 , 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 如今 , 我们站在秦川口子上 , 隧道里习习冷风 , 仿佛还能听见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川江号子 , 还能看到在绿荫掩映的陕川山路中穿行的运茶人 。
坎谈黑茶 走向“战时黑茶之路”的终点,洪漠如:蜀道出川
文章图片
川北特产
这一次 , 跨过巴山秦岭 , 再次行至西北 , 我想要重访这样几个历史现场:其一:是安化黑茶在西北留下的诸多痕迹 。 这里的安化黑茶不完全等同于边销茶 , 比如一直以来只有西安采购的“天尖”“贡尖”“生尖”茶 。 第二:是河湟谷地与茶马互市 , 以兰州、天水、临夏、西宁等地为中心的茶马贸易 , 涉及唐宋及明清时期的边疆茶马政治和老百姓有关茶事风俗的演变 。 第三:是雪域高原上的修行人有关茶的理解及宗教仪式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