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i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后汉书》谣谚展现的( 二 )


歌剧魅影i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后汉书》谣谚展现的
文章图片
“讽刺类谣谚
3、预言型政治谣谚
在封建社会 , 谣谚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 一些谣谚也是一种预言 , 人们会从谣谚中发现一些没发生的事 , 然而这在历史后期会变为现实 , 也有人将它称为妖言 , 这是政治成败的走向 , 也是在政治中为人们传输一种美好愿望或者引起混乱的一种手段 。 当时神的信仰比较强烈 , 而人们的分辨意识也是模糊的 , 所以 , 这些谣谚很容易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 , 也很容易影响历史的走向 。
在一个王朝结束的时候的谣谚更能被赋予这一层色彩 , 是谋权篡位者的成功还是奋起反抗的起义者成功 , 民众都会用谣谚的形式进行猜测 。 元帝时期有人用谣谚暗示会有人作乱 , 汉朝王室危在旦夕 , 巧合的是 , 这个谣谚在成帝建始二年得以应验 。 后期也有许多在谣谚中应验的事 。 而这些谣谚的出现也反映着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的关注 。
歌剧魅影i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后汉书》谣谚展现的
文章图片
谣谚中的荧惑星二、《后汉书》中的品评谣谚
不论是在哪一个朝代 , 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人们离不开的话题 。 人物品评类的谣谚 , 更是表现一个人品质的重要特征 , 而且也能够表现出当时人们注重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类型 。 如果当时更多地是关于人文学士的谣谚 , 那么社会上的人更注重文学知识 , 如果是评价人物的道德品质 , 那么人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 如果政治人物更多 , 那么社会上较关注的是统治者的行为和社会的变化 。 品评谣谚更多的让人们看到当时人物类型 。
1、人物学识品评
对于学识的品评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 , 当时社会儒学盛行 , 人们便更多的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一个人进行赞美 。 一个人的学识高低不能仅仅单凭知识的储存 , 还需要获得外界的认同 , 这对儒学分子来说是极大的推崇 。 这些人获得赞美一些是由于著作 , 还有更多的是因为能力全面 , 比比皆通 。 人们的赞美有直接的 , 也有用间接或运用比喻 , 或者进行对比 , 从侧面表达对一个人的欣赏 。
在谣谚记载中 , 有许多对于人物品评的谣谚 。 例如有个人叫井丹 , 他从小就非常好学 , 对于儒学他五经都通 , 而且他性情也好 , 不攀附权位 , 老百姓便以谣谚来赞美他学识高 , 喜欢谈论经学 。 这是直接赞美的 , 也有运用间接赞美的 。 例如这样一个故事 , 将军黄甫规辞去官职返回家乡 , 同乡的做买卖的一个人也离职回乡 , 他去拜见黄甫规 , 皇甫规没有迎接 , 他便询问皇甫规有没有尝过燕肉 。 没有一会 , 颇有学识的王甫来了 , 皇甫规立马起身迎接 。 后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徒见两千两 , 不如一缝掖”这便是用了对比 , 显示了王甫的名声之高 , 也体现当时对儒学的重视 。
歌剧魅影i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后汉书》谣谚展现的
文章图片
《后汉书·王符传》
2、人物德行品评
东汉的人非常重视德行 , 即 , 这个人是否有名节 。 一些人用谣谚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忠义 , 竭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 还有一些人用谣谚是为了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 , 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给予报答之情 。 在《后汉书》中这一类谣言涉及的非常广泛,赞扬的品质有很多种 , 一些是在面临权力的压迫时敢于反抗的高尚品质 , 还有一些是称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质 。
在前人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之中民众也会用谣谚来对这些评价表达一定的认同或是反对 。 但是只要是展现了这一个人高尚品质的 , 不论是淡泊名利还是一心向学 , 都是东汉人民认可和赞同的 。 在接近日常生活中 , 人们更多重视的是孝顺 , 还有夫妻之间的义杰 , 这是一些杰出的品质 。 民众将谣谚也用到了他们自己的身上 , 以此来为后人做出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