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我是看不起汪国真的,因为他写的诗只局限在中学生水平
文章插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热爱生命》
这首诗的倾诉对象不仅是生命,更是汪国真对诗歌创作的坚持。1986年,他写下这首诗,同时将自己的作品撒网一般投向全国各地的各大诗歌期刊社,可换来的却是90%以上的退稿率。
人都是群居性动物,别人的认可能转换为动力,而别人的质疑与否定则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这时期的汪国真非常自卑,无人欣赏的境地使他倍感挫败,难道自己真不是诗人的材料吗?终于,在第三次投稿时,《追求》杂志社决定录用这首诗,汪国真才逐渐拾起信心,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
文章插图
不夸张地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的领军队伍之中是有汪国真的位置的,由此还形成了奇特的“汪国真热”的文化现象。但同时,评论界对于他的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最大的质疑点就在于他的写作水平。当然,斯人已逝,我们讨论的只是作品本身,而不涉及汪国真其人。
评论界大方向的舆论走向偏向于质疑,即:无论生前还是死后,汪国真的诗都是平庸的。这似乎已经成了文学界的定论。翻开一本厚厚的汪国真诗选,看个半天都难找到几句出彩的句子。更有甚者,说他仅凭借一首诗,在诗歌界混迹了半辈子。到了今天,他的诗被边缘化得更加厉害,而作为新生代诗人代表的余秀华,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插图
在一次采访中,余秀华毫不客气地指出:我看不起汪国真,他的诗没有流传价值,而且他的读者都局限在中学生阶段。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汪国真火的时候她正好上中学,必定接触过其诗。或许从那时起,她就对这位火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有所怀疑了。
流传价值,本质上就是作品价值,它只有值得被大众阅读,而且获得的价值能够大于其流传成本的时候,才真正具有流传价值。而“中学阶段”的用意则更加明显,旨在说明汪诗的水平只停留在中学生水平,很对中学生的胃口,所以他的读者也大多是处在同等水平的中学生。
文章插图
余秀华火了之后,向来“口无遮拦”,曾与著名老牌诗人食指互怼:食指批评她扭扭捏捏,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和诗歌命运;余秀华反怼说诗歌通向灵魂,不写自己写谁啊?在其他公共网络空间,余秀华敢怒敢骂的作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与粉丝互杠,还丝毫不顾忌公众人物的形象,使用相当粗俗的脏话骂人。
如果能提前想到这些,那么再来看她对汪国真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平和了。但即便这样,就可以糊弄过去吗?当然不行。汪国真在90年代能够火爆全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赶上了80年代诗歌热的末班车。1990年恰恰是诗歌热潮的末期,而汪国真的出现,是被寄予了希望的:能够再造辉煌。
文章插图
而且,80年代的几个著名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相继离世,包括海子、骆一禾、顾城等。这一特殊形象,给了汪国真巨大的机会。但事与愿违,汪国真的诗远远比不上这些人,那么出版社与杂志的运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恰恰汪国真又是一个聪明的人,懂得入世的道理,所以种种因素叠加,才造就了一次诗歌奇迹。
【 网络空间|余秀华:我是看不起汪国真的,因为他写的诗没有什么流传的价值】所以说,汪国真的成功并不容易,而且话说回来,他还是写出了一些不错的励志作品的。而余秀华作为晚辈,竟直接以“看不起”这种字眼评论前辈,确实是欠妥的。不知大家如何看待出言大胆的余秀华呢?欢迎留言讨论。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硬笔字|小学生毛笔字走红网络,字迹工整如印刷,网友:无地自容
- 京话日报|呈现北京文化的历史横断面——夏晓虹谈《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
- 淮阳区|“点赞现代化周口”网络采风活动走进羲皇故都淮阳
- 新空间|上话首部驻场音乐剧诞生,六楼“黑匣子”变身五彩缤纷新空间
- 中国达人秀|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入驻!3月起,去上话新空间探寻爱情的模样
- 秦老师|网络时代的小孩们
- 周乃翔|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未来集团揭牌暨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发布活动举行
- 海上生民乐|持续破圈,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不断开启演艺新空间
- 网络|力求在网络世界发现文艺“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