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心理一定是爱情出了错吗?,缺爱这件事( 二 )


他们无法认识到成长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都会导致彼此之间的所想、所见和所做是有所不同的 。
在爱情关系中 , 那些心智还未成熟的人往往看不到伴侣做了很多努力想让自己感受被爱 , 一些人依然会埋怨不已 , 无视那些真实存在的爱情真相 。
学习被爱的第一步 , 便是摒弃"神话阶段"里那个理想化的完美伴侣 , 而更加客观、真实的感受与伴侣相处;否则 , 就会陷入"我永远都是爱情里的那个受害者"的思维陷阱中 。
奇妙心理一定是爱情出了错吗?,缺爱这件事
文章图片
爱与被爱的真实经验
既然爱与被爱都需要通过学习进步 , 那么 , 自然就会有经验的积累 。
关于爱的学习渠道 , 既通过对其他关系的模仿、习得而来 , 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 。
有关爱的表达方式 , 不单单只有我爱你、我喜欢你这些直白而又抒情的文字 , 也存在着很多不涉及到情爱却也真实存在的表达 , 例如:信任、理解、尊重、认可、关注等等 。
心理学家查普曼博士通过大量调研总结了五种爱的语言:被欣赏和赞美、得到对方全然的关注、接受馈赠的礼物、服侍对方的行为、身体的接触 。
在这些表达方式当中 , 每个人几乎都有特别的偏好 , 可见 , 即使是伴侣之间对于爱的渴望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 这也带来了一定的烦恼 。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想要的爱的方式对方就是不能给我呢?""为什么我能做的一些事 , 他却不能" 。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痛苦的 , 从某一点来说的确没错 , 因为只有足够好的两个人结合到一起 , 爱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 但是 , 这并不代表有人能够在爱情中做到完美无缺 。
爱情中的痛苦来源大多都是"我希望对方按照我的方式来" , 因此 , 这部分人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性屏蔽了对方对于爱的表达 , 一旦不符合自己的标准 , 就是对方不够爱自己 。
而现实却是 , 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人格特质都决定了每个人对于爱的表达、感受能力都不同;如果你既不想放弃 , 又想维持一段关系 , 不如试着沟通 , 看看对方有哪些独特的表达方式 。
爱的未被满足
当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者父母的爱情并没有给予孩子很好的示范时 , 往往这个人对于爱的感受是空洞的 。
心理空洞的产生往往就像是一个难以被填满的黑洞 , 不断向伴侣索取的背后不仅仅只是缺失了被爱的感受能力 , 还有就是不安全感的焦虑无法被平复 。
心理学对此有一个词 , 叫做"过度补偿" , 当一个人变本加厉的索取时 , 往往带来的结果就是令双方受伤 , 而索取之人却很难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
缺失安全感的人 , 往往很难做出具有勇气的表达 , 过于直接的"我爱你""对不起"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主动送给对方一把能够扎伤自己的利刃 。
当你从未拥有过一件东西时 , 即使给了你 , 你也往往很难意识到它的珍贵和自己的选择 。
就如前面说到的 , 当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停留在"神话阶段"时 , 是无法根据对方的情况进入到对方的角度当中的 , 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和感受很多真实情感的存在 。
感情当中的"蹬门槛"效应
我们用"作"这个字来形容一些人对待感情的过程 , 这种"作"的背后就有"登门槛"效应的参与 。
所谓"登门槛"效应 , 就是当一个小的要求被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更大的要求 , 直到无法被满足为止 。 情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 自然就脱不开这个效应的影响 。
有些人的"作"是基于无法被满足 , 而大多数人的"作"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不值得被爱 。
当一个人对于情感需求总是"欲求不满"时 , "我不值得被爱"就意味着潜意识当中渴望主动被伤害 。
一旦关系趋于稳定 , 这种不安全感便会出现 , 不断地用"作"来扰动关系 , 不断地用要求寻求对方爱你的证据;当关系最终破裂时 , 你在伤心之余还会告诉自己:"你看 , 我早知道他不靠谱 , 终于被我找到证据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