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风雨一篇奇文《滕王阁序》顷刻而就,王勃:大唐最耀眼的天才( 三 )


但是 , 一个书生想要瞒天过海 , 又岂是这般容易的?很快 , 事情败露 , 王勃被判处死刑 , 关入大牢 。
【历史风风雨一篇奇文《滕王阁序》顷刻而就,王勃:大唐最耀眼的天才】往日曾梦想过的辉煌 , 此刻已成泡影 , 更糟糕的是 , 自己连性命都无法保住 , 王勃的内心除了万念俱灰外 , 真不知还能作何感想 。
幸运的是 , 不久之后 , 天下大赦 , 释放牢狱中的所有凡(改:犯)人 , 王勃才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 不过 , 他的仕途 , 是再也彻底没有一丝丝希望了 。 当年写下《檄英王鸡》一文 , 虽然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 但留存了一线入仕的机会 。 而这次的杀人案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 不仅致使王勃自己的仕途断绝 , 更糟糕的是 ,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也受到牵连 , 被贬谪到海南交趾担任县令 。 一直以来 , 王勃都是奉行儒家礼法的大孝子 , 这样的处罚结果 , 无疑比死刑还让他痛苦 。
05
出狱之后一年 , 王勃二十五岁 , 经过一段时间修整后 , 惊魂甫定的他打算前往海南看望父亲 。 公元675年秋天 , 他从洛阳乘船出发 , 沿着运河向东南方向前行 , 不久抵达淮安 , 而后经江南南下 , 大约在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 , 抵达江西南昌 。
南昌 , 在当时被人称作洪都 , 是为长江南岸一座富饶而雄壮的城市 。 都督阎伯舆正在刚刚修葺好的滕王阁内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 , 途经此地的王勃也受到邀请出席 。 这时的王勃也许还沉浸在忧伤之中不能自拔 , 他大概还不知道 , 今天他就要写下中国历史上最为闳伟瑰丽的文章——《滕王阁序》
这场宴会 , 实际上是都督阎伯舆为了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文才而举办的 , 赴宴宾客对此心知肚明 , 因此在阎伯舆邀请众人作序时 , 全都推辞不就 。 王勃因为是乍到此地 , 不了解阎伯舆的用意 , 加上酒意正浓 , 美景当前 , 于是接过纸笔 , 挥毫而就 。
也许是心中长久积压的痛苦使然 , 又或者是滕王阁的宏大景象震撼 , 王勃在这篇序中融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思考与释然解脱之感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一句诗便将黄昏日落时 , 从滕王阁远眺高望的景象囊括其中 , 其语言并不晦涩 , 甚至常为后世评论家批评冗长 , 但却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好处 。 再比如“穷且益坚 , 不堕青云之志”一绝句 , 气势上稍弱于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却符合儒生斯文且坚定的形象 。 除此之外 , 王勃此刻的志向也在诗句中得到了体现 , 虽然“时运不齐 , 命运多舛” , 但他仍不愿就此颓唐下去 , “阮籍猖狂 , 岂效穷途之哭!” , 说到底 , 他终究是不会学魏晋时人那样自暴自弃、避世退隐的 。
写罢诗篇 , 王勃也不管都督阎伯舆是否高兴 , 径直下楼乘船离去 。 他的诗情和胸襟已经得到满足 , 长久以来欲倾诉的话也都已经尽诉 , 再没有一丝留恋 , 挥挥衣袖 , 就告别了高临江渚的滕王阁 。
也许王勃经此之后又再度燃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 那笼罩着他离去背影的霞光仿佛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 正向他轻轻招手 。 或者当他南渡归来 , 新的人生会突然开启 , 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天地 。 他瘦削的面孔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 纵情享受着长江北岸吹来的江风 , 在身后一惊叹赞赏声中 , 向南方的大海奔去 。
然而 , 王勃的新生活还未来得及开始 , 一直尾随着他的命运就关上了所有的门窗 。
第二年 , 春夏之交 。
探望完父亲后 , 王勃乘船踏上归途 , 却在海上突遭台风坠入水中 , 于惊悸和窒息中去世 , 走完了他短短二十七年 , 却跌宕起伏不断的人生 。 在他身后 , 只留下一处海边的枯冢和传颂千年的诗篇 , 而他本人 , 却是再也看不到了 。
王勃的一生 , 绝对担得起天才二字 , 但也正是因此他才过早地卷入政治漩涡之中 , 撕裂了本应得到的美好未来 。 天才天才 , 到底是“天生我才”还是“天妒英才”?这个问题仿佛可以追溯到无尽的时空和无尽的人生矛盾中去 , 关于人生是否无常的答案 , 或许也只有亲身经历了一切的王勃本人才能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