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喊的救兵疏、障两种治理河流方略,贾鲁修黄河的是非功过,大禹治水的传说

导语: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距今四千年之前 。 当时我国已经进入了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 , 在黄河下游居住有很多氏族部落 。 人们在距离河流湖泊不太远 , 但也不十分靠近的地方定居下来 , 因为他们既离不开水源又要防范洪水的危害 。 但在这样的地方只能躲开平常年份的水灾 , 一旦遇到较大的洪水 , 还是无法避免受灾 。
猴子喊的救兵疏、障两种治理河流方略,贾鲁修黄河的是非功过,大禹治水的传说
文章图片
大禹治水图消除水灾成了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
相传在尧、舜、禹时代 , 黄河流域就连续出现过特大洪水 。 洪水淹没了广大的平原 , 包围了丘陵和山冈 。 洪水所到之处 , 聚落被毁 , 人畜伤亡 , 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 更为严重的是大水终年不退 , 人们被困在丘陵高地上 , 农业和其他各种生产都难以进行 , 令人困苦不堪 。
于是 , 如何消除这场水灾就成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 。 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水 , 当时各有关部落的首领曾聚集在一起 , 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议事会议 。 会议决定由禹的父亲鲧负责主持治水的艰巨工程 。 鲧是一位肯于吃苦、敢于承担责任的实干家 , 接受委派之后 , 就督率各部落群众 , 展开了紧张的治水工程 。
鲧治水的干劲很大 , 但采用的方法却并不完全妥当 。 在鲧治理洪水之前 , 人们已经采取修筑堤埂的工程措施来防御水害 。 但当时的堤埂与后世的河堤有很大不同 , 它只是把主要的居住区和临近的田地围护起来 , 规模很小 , 可以说只能控制受淹面积 , 而不能防御洪水的泛滥 , 所以还只是一种"限洪"工程 , 算不上是"防洪" 。
鲧沿用了这一方法 , 想用堤围来拦住洪水 , 但洪水太大了 , 第一年加高了的堤埂 , 第二年就被冲垮 , 第二年再加高 , 第三年又被冲垮 。 然而鲧并不气馁 , 继续带领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被冲垮的堤埂加高培厚 , 重新修筑起来 。 但是由于水始终没有退落 , 尽管鲧付出巨大的努力 , 还是没有能把人们从洪水的危害中解脱出来 , 鲧也因此而负咎被贬 。
鲧的治水活动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 但是他勇于吃苦、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和他为治水而付出的艰辛劳动 , 一直为后人怀念 。 夏朝人把鲧看做是他们光荣的祖先 , 每年都要祭祀;而在黄河治理史上 , 人们又把鲧所采用的这种筑堤障水法称作"鲧派"方法 , 并始终未废弃 , 可以说 , 至今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治理河流手段 。 鲧被贬逐之后 , 部落会议又推举他的儿子禹来接替他的工作 , 继续治理洪水 。
猴子喊的救兵疏、障两种治理河流方略,贾鲁修黄河的是非功过,大禹治水的传说
文章图片
黄河水灾
禹像他的父亲一样勤劳勇敢 , 但比鲧更富有智慧 。 鉴于鲧的一次次失败 , 他认真思索 , 探寻新的治理办法 。
为此 , 他找来了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首领做帮手 , 一同总结以往治水的经验 。 最后他决定改变鲧的办法 , 以疏通河床为主要措施 , 顺着西高东低的地形 , 打通河水的下泄路径 , 把积水导入大海 。
治理河流方略确定之后 , 禹就像他父亲一样 , 手执工具 , 督率群众 , 投入到了紧张的治理河流工程当中 。 在禹的直接规划和亲自带领下 , 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 , 终于使河床畅通 , 洪水下泄 , 平息了这场水患 。
人们从丘陵高地上走了下来 , 重新回到平原上原来的居住地 , 恢复了旧日的生产和正常的生活 。 为了治水 , 禹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 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 治水的成功 , 使得人们对他尊崇备至 , 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 , 广为传颂 。
人们唱道:"洪水茫茫 , 禹敷下土方" , 称颂"禹有功 , 抑下洪……傅土平天下" 。 在治黄史上 , 人们则把禹这种以疏导为主的方法称之为"禹派" 。
"禹派"与"鲧派" , 疏导与壅障 , 作为一种治理河流的总体方略来说 , 可以互为主次;但是作为具体的治理河流措施来说 , 则必须相互配合 , 才能奏效 。 在鲧及其以前的时代 , 大概只是单纯地壅障 , 用堤埂来"限洪" , 不用或很少用疏导的办法 。 但是大禹治水 , 也不是单纯的疏导 , 配合疏导 , 也采用筑堤障蔽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