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长城护卫京师的长城,是怎样炼成的?
文章插图
-风物君语-
护卫京师的长城 , 是怎样炼成的?
打开北京地图 , 西部的太行山脉与北部的燕山山脉 , 环抱出北京平原 , 密云就在这个“温柔臂弯”的南端 。 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誉为“中国长城之最”的司马台 , 就在密云 , 这段3.6千米的北齐长城 , 以“险、密、奇、巧、全”而著称 , 2011年在英国路透社评选的“全球十大最不容错过的风景”中名列榜首 。
文章插图
▲ 司马台长城 。图/视觉中国
此外 , 被长城从东、北、西三面环绕的密云 , 境内还有明长城144段 , 总长182千米 , 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一 , 其中实有墙体(人工筑造的墙体)106千米、山险75.943千米、敌台605座、烽火台48座、城堡61座、水关45座、铺房4座、登城步道 66 处、其他相关遗存 25 处……
为什么密云的长城遗迹这么丰富?又是谁修了这些长城?
【司马台长城护卫京师的长城,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要在密云修长城?
密云古称渔阳 , 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 , 故有“京师锁钥”之称 ,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自战国时期开始 , 秦、汉、隋、明等数个朝代 , 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征战 。
文章插图
▲ 密云地形图 。制图/Paprika , 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密云》 。
北朝北齐时期 , 鲜卑族入主中原 , 面对北方草原经年的威胁 , 北齐皇帝高洋感受到了草原新霸主突厥的威胁 , 若突厥南侵 , 则齐朝首当其冲 。 怎么办?
修长城
天保七年(556 年) , 高洋下令将长城自山西黄河东岸向东延伸至海 , “前后所筑 , 东西凡三千余里” , 这就是行经北京地区的最早的长城 , 构成了燕山南麓最早的边疆防御体系 , 也奠定了中原政权此后千年的疆域观念 。
文章插图
▲ 云遮雾罩的司马台长城 。摄影/杨东
在其后的北周和隋朝 , 也曾大规模兴筑长城;大唐盛世罕有修长城之举;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 长城没入胡尘;辽金更迭 , 元朝崛起 , 那道长城已是疆域腹地 , 不再被需要 , 千年历史就像一场梦 , 当再次梦醒 , 已是沧海桑田 。
古北口, 燕山山脉中的交通要冲
密云地区东北段的长城至今都是北京与河北的边界 , 而其上的古北口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 一直是华北平原往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通要塞之一 。 从北往南越过古北口 , 即进入幽州之地 , 此后基本一马平川 , 无山险可峙 。
文章插图
▲ 古北口 。摄影/杨东
每当燕山南北融于一体时 , 古北口就是中原势力防御北方民族的第二道关塞 , 同时又是南北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当燕山南北分属不同势力范围时 , 古北口就成为中原势力屯驻重兵守御或出击的前沿阵地 , 和北方民族南下必争的战略之地 。 因而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 , 常有征战 。
明代 , 古北口雄关及长城边墙的构筑可谓登峰造极 。
明朝初年 , 北元依然保持有强大的力量 , 朱元璋打算以攻为守 , 御敌国门之外 。 在彻底瓦解北元之前 , 需要将已有的战斗成果巩固 , 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交给了大明的开国功臣徐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