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中国典籍在海外)

【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中国典籍在海外)
文章图片
龙伯坚著、丸山敏秋翻译的日文版《黄帝内经概论》 , 东洋出版社 , 1985年版 。
【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中国典籍在海外)
文章图片
陈耀华的《黄帝内经》法语译本 , 巴黎友丰出版社 , 2013年版 。
【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中国典籍在海外)
文章图片
倪毛信的《黄帝内经·素问》全译本 , 香巴拉出版社 , 1995年版 。
【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中国典籍在海外)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中国典籍在海外)】文树德和特森诺合作翻译的《黄帝内经》英译本(第一卷) ,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 2011年版 。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 学术界一般认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 成书于西汉中晚期 , 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 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等理论 , 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 , 被称为医之始祖 。
笔者在2021年12月利用OCLC数据库检索 , 发现《黄帝内经》除英语译本59种、德语译本10种、日语译本8种、法语译本7种外 , 还涉及西班牙语、韩语、匈牙利语、越南语、马尔加什语等16种语言 。 收录当今世界多个SSCI顶级期刊的JSTOR数据库中 , 有736篇《黄帝内经》研究论文 。 《黄帝内经》的研究与应用 , 已成为一门“显学” 。
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
据史书记载 , 唐代名僧鉴真东渡日本时 , 随身携带了《黄帝内经》 。 公元7世纪 , 日本仿照唐朝设置医事制度 , 其针灸教材即包括《素问》《黄帝针经》 。 据李经纬教授考证 , 1370年 , 日本人竹田长庆拜中国道士为师学医 , 回日本时携带大批中医典籍和针灸明堂图 , 其中就有《素问》《灵枢》 。 1985年 , 曾著《黄帝内经和中国古代医学》一书的丸山敏秋 , 与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的龙伯坚合作完成了《黄帝内经概论》 。
大约在唐代 , 到访中国的朝鲜官员、儒士和医户将中国医学典籍如《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带回朝鲜半岛 。 18世纪末期 , 开始用朝鲜语(韩语)翻译中医典籍 。 2004年 , 韩国东元文化社出版了全勇民翻译的《黄帝内经》韩语译本 。
据越南史书记载 , 公元前257年 , 中国医生崔伟在越南行医 。 隋唐时期 , 《黄帝内经》《脉经》等在东南亚一带传播 。 宋元明时期 , 越南本土医家撰写研究中医典籍的心得著述 。 明代后期 , 大批华人躲避战乱移居东南亚 , 不少中医药师在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行医或开设中药店 , 《黄帝内经》出现了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等本地语译本 。
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据李经纬考证 ,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1643年用拉丁文撰写的《中国植物志》一书 , 谈到中国医学已发现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及脉搏跳动的规律 , 内容当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枢·五十营》 。
1825年 , 欧洲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埃布尔·雷穆萨特发表《谈谈针灸》一文 。 亲眼目睹中国医生用针灸救治霍乱患者后 , 在中国任外交官的苏理莫昂 , 回国后辞职 , 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 , 1934年出版了《真正的中国针刺术》 , 写了12本介绍中医学的小册子 , 直接促成了西方社会“顺势疗法”的出现 ,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
出生在法国的华裔陈耀华在巴黎内克尔大学医院学习时 , 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 参加了法国针灸协会、上海国际针灸学校的学习 ,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针灸和中医治疗 , 他的《黄帝内经》法译本最受欢迎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晚年撰写的笔记中 , 简略提到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脉学、中药 。 1851年 , 都灵大学外科临床主任里伯利使用针灸止痛 , 威尼斯医生卡米诺用针灸治疗颜面神经痛 , 并著有《针术操作法》 。
《黄帝内经》在西班牙有3位译者的7个版本 , 其中特蕾莎·桑斯·莫拉雷斯的《黄帝内经·素问》影响力最大 。
20世纪中叶前 , 中医被美国人视为“巫医”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随行医生塔卡参观针灸麻醉手术后说:“我看到的东西很少 , 但足以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存在 , 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 , 并在临床上应用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