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外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

引言
清代到访中国的朝鲜使臣及其随行人员要将外交公文及沿途见闻、感受等以日记形式一一记载 , 史称“燕行录” 。 从1637年(崇德二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共258年间入燕使行共6料次 , 现今保存较完整的“燕行录”数以百计 , 内容包罗万象 , 其中1778年朝鲜著名文人李德懋《入燕记》实录尤为引人关注 。 李德懋 , 字懋官 , 号炯庵 , 又号雅亭、青庄馆 , 朝鲜完山(今全罗北道全州)人 , 为定宗大王别子茂林君十世孙 。 公元1778年(朝鲜王朝正祖二年 , 清乾隆四十三年) , 朝鲜王朝派遣谢恩陈奏使团出使清朝 , 李德懋作为使团书状官沈念祖的随行人员一同出使 。 李德懋平素即怀有深厚的慕华情结 , 《入燕记》开篇谈及这次出使即难掩心中之喜悦 , “沈蕉斋念祖充谢恩陈奏使书状官 , 与余有雅 , 要余偕行” , 不禁发出“联袂并辔 , 万里跋涉 , 足为友朋之韵事 , 亦不负男儿四方之志也”的感叹 , 足见其对中国之行的向往之情 。
一、《入燕记》中的清代民间职业
【爱历史】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外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
文章图片
古代封建社会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社会繁荣程度的参照 , 燕行使臣进入清朝境内 , 对所经地区百姓生活格外关注 , 在燕行录中记载了大量的平民生活状况 , 李德懋的《入燕记》也不例外 。 由于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的不同 , 在朝鲜使臣笔下 , 中国平民阶层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 。
(一)农耕采猎
农业作为民生根本 , 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 李德懋进人中国境内后 , 不仅着重描写了沿途的自然人文地理景观 , 还对中国的农耕产业及田间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 。 当他四月初五日到达定州后 , 看到农民在田间耕种 , 不禁兴起在此地隐居的冲动 , “自人定州境 , 山阜平远 , 田畴沃衍 , 男驾两牛而耕 , 女执鸦觜而种 。 隐然有卜居之想” 。 由于历史及地缘关系的影响 , 在北方地区看到朝鲜王朝移民不足为奇 , 但是能够在异国他乡遇到类似朝鲜的村落不能不令使行团眼前一亮 , 五月十一日途经高丽堡 , 李德懋便记载了这一幕 。
【爱历史】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外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
文章图片
“高丽堡距城十余里 , 村家不满数十 , 萧条零星 , 垣屋制度颇似我国平安道 。 有水田 , 澄明堪映 , 二千里来初见 , 可以醒眼 。 此盖丙丁之乱 , 被掳留此 , 因成风俗” 。 李德懋在《入燕记》中对于清代职业的记载并不是走马观花地列举 , 而是对民生疾苦进行了相对深人的调查 , 在五月初二日路过东北沿海地区时 , 他特别留意了“参丁”“珠丁”“貂丁”的生活状态 , 如“盛京、灵京塔每年贡人参一万斤于皇帝 , 则必发卖江南等地收其利 。 盛京参丁 , 每丁纳参五钱;灵古塔纳一两 。 灵古塔及瑟海地方亦有珠丁、貂丁 。 古来称北珠之为宝 , 即此是也” 。
(二)市井商贾
在长达四个月的燕行途中 , 李德懋等人虽风尘仆仆 , 但心怀初次访华的喜悦与激动 , 游走于异国他乡的山川城垣间 , 也不禁为社会繁华景象所吸引 , 特别是此前在朝鲜王朝未见之职业 , 更是引起了李德懋的注意 。 在四月十五、十六日两天 , 《入燕记》留下了关于挖耳匠和当铺的记载:“有挖耳匠 , 坐于高凳 , 置一人于卑凳 。 控其耳有器八件 , 挖之 , 夹之 , 刺之 , 疏之 , 一垢不留 。 控之者天下之细人 , 受控者天下之懒人也 。 ”“典当铺 , 有山西人张丕训兄弟 , 身皆九尺 , 设层架 , 典当衣服器什 。 书年月及债钱几两 , 贴标 , 期以二年 , 过期则因为己有云 。 ”
【爱历史】清代民间职业的域外镜像——以《入燕记》为视角
文章图片
到北京后的第三天 , 李德懋便与朴齐家一同到琉璃厂书店 , 主要包括篙秀堂、文粹堂、圣经堂、名盛堂、文盛堂、经腴堂、聚星堂、带草堂、郁文堂、文茂堂、英华堂、文焕斋、五柳居等12家书店 , 誊抄朝鲜王朝稀有及未有的书籍 。 例如 , “于是余与在先及干粮官往琉璃厂 , 只抄我国之稀有及绝无者 , 今尽录之” , “归路历观琉璃厂市 , 书籍、画帧、鼎彝、古玉、锦缎之属 , 应接不暇 , 颈为之披 , 四通五达 , 人肩触磨” 。
(三)戏班、琴师
自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后 , 李德懋对于沿途见闻的记载也更加丰富 , 作为朝鲜王朝著名文人 , 其对中国民间文化可谓情有独钟 , 每到一处都要去热闹的集市游览一番 , 看到新奇的表演等也会驻足观看 , 时常还会在游记中对其加以评论 , 四月二十四日到达边城后 , 李德懋等人看到周姓人家发丧请来的戏班 , “边城周姓人遭丧 , 以芦簟设棚屋 , 作乐演戏 。 棚上设绣帐 , 一人纱帽蟒绣袍绿鞮 , 颐悬白假髯 , 踞椅主壁 , 二人纱帽红袍 , 左右踞椅 , 中设卓子;执事者二人 , 绣袍金帻 , 献杯 。 三人仍又唱词 , 音节多呀呀 , 而淸婉可听 , 有时打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