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风箱记忆最早的关于风箱的记忆,是在很小很小了。厨房里还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灶台,在灶台的下面,有一个漆黑的木头盒子,那便是风箱。做饭的时候,火不旺了,就拉几下风箱,这火立刻就变得旺起来了,做饭的时间也大大缩减。那时候妈妈在一边做饭,我就拉风箱,对于我来说,这东西奇怪得很,拉拉扯扯就可以让灶火变旺,童年的好奇心让我有种想要拆开看看的冲动。直到有一次,父亲在院子里打造农具,把炭火烧的很旺,为了让铁烧红我拼命地拉风箱,以至于用劲太大把风箱拉断了。为了对里面一探究竟,我怂恿父亲拆开看看。在我的要求下,父亲小心翼翼地用钳子拆开,我却大失所望,因为里面除了一地鸡毛,什么都没有。父亲笑着告诉我,风箱就是吹风的,就是和气球一样,里面除了空气什么都没有,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买回来了插电的吹风机,这木头做的风箱便放在奶奶家中。奶奶去世以后,这在我家生活了十几年的风箱最终被父亲用斧头砍成了木柴,随火而去了。尽管风箱的记忆仅仅如此,我还会常常回忆起来,那些和家人在一起做饭的日子。风箱是家里的一员,更是一个如牛一样默默无闻的小能手,如今灶台没有了,风箱的记忆还飘荡在脑海。风箱来源和原理在很多80后和90后的童年里,想必都见过风箱。它由木板做成,中间有一个推拉的扶手,大概原理是通过推拉中间的木板,让空气在木箱内循环流动,最终从出风口源源不断地吹出气流。在中国古代,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有这样一个东西,是做饭的必需品。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在北方的一些农村,风箱的大小不一,在古代人的观念里,风箱的大小寓意着这家人的生活水平,所以在民间很多人都觉得家里买个大风箱,证明自己家里的地位。最早关于风箱的记录是在汉朝以后,是由鼓风器演变而来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古代人们高超的智慧,通过改变木箱内的空气变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外面提供气流。其具体的原理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箱子的两边都有一个进气口,进气口上有一个小木板用来控制木板的关闭和打开。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中间用鸡毛捆绑在上面,保证了木板的密封性,古代有个歇后语:“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说的就是其中的原理。【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当我们用手拉动中间的木板时,空气从另一端进来,同时这边木板挤压空气,把空气从出气口排出去,当我们推木板时,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在拉动和推动木板时,都可以有空气流出。要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外国人用了多少年都没有搞明白。其实这风箱在我国2000年前,就被古人发明,不仅如此,风箱的发明,对历史的演变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风箱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战场,打仗用的都是冷兵器,既然这些刀剑是主流兵器,那就不得不锻造得非常结实才行。我们知道,铁的熔点要比青铜高很多,在青铜还没有出现之前,在战场上大多都是用的铁剑,既然要打造铁剑,就必须把铁熔化,可是当时候的技术,只能把火苗的温度升在700摄氏度,远远达不到铁的熔点1538摄氏度。所以在两千年前,战场上用的铁件都是熟铁,打仗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变弯,打弯了必须放在掉地下踩直了才能继续杀敌。
风箱:在厨房默默工作的小能手,竟是两千年前的“历史推动者”
文章插图
这对于古代战场无疑是致命的,后来随着青铜的出现,改善了这点。尽管青铜比铁要坚硬,熔点也低,但是火苗的温度只有700摄氏度,火的温度得不到提升,就无法解决效率问题。直到春秋战国,有人发明了橐龠(tuo,yue),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记录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实,橐龠是类似于气球一样的,用皮革做成的球状物体,通过压缩整个皮囊,使空气排出来。尽管这种方法极其简单,但是成功把火的温度从800提高到了1200摄氏度,这在历史上是极其伟大的改进,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宋朝才发明了木质的风箱,将火的温度又提升了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