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1855年,黄河6次改道,清朝267年中有161年黄河溢( 二 )


【历史故事】1855年,黄河6次改道,清朝267年中有161年黄河溢
文章图片
荷泽县志:“黄水冲破西堤 , 堤内房屋塌毁殆尽”“水势异常汹涌 , 郡城几遭倾覆 , 而四乡一片汪洋 , 几成泽国 。 ”;金乡县志:"庐舍多圮 , 城内行舟”:阳信县志:“黄河决入大清河漫溢 , 秋禾尽没 , 房屋倒塌无算”寿张县志:“金堤左右村庄及张秋镇田亩 , 尽成泽国” 。 《山东通志》:“荷泽、濮州以下 , 寿张、东阿以上尽被淹没 , 他如东平等数十州县亦均波及 , 遍野哀鸿” 。 [8]其中巨野黄水分流间隙“新柳蔽空 , 庐草没人” 。 东河总督李均在奏折中也指出黄河铜瓦厢决口山东灾情的严重:“小民荡析离居 , 实堪悯恻 , ……被灾地方 , 地面积款 , 较之直隶河南 , 办理更难措手 。 ”
【历史故事】1855年,黄河6次改道,清朝267年中有161年黄河溢
文章图片
各县志中有许多饥民为生存而“人相食”的史料 。
如1856年黄运洪灾后 , 济宁、单县、馆陶、曲阜等县发生“人相食”的现象 , 灾民以野果和野菜以至草叶、草根、草皮为食 , 最后草根、草皮吃尽 , 发展到吃人的地步 。
1855年的黄河改道山东主要是长期黄河河道流势变化的结果 , 旧河道的河床抬高 , 使水泄成为必然 。
1855年之后的黄运山东灾情
从历史上看 , 山东属于多灾区 。 1855年黄河改道后 , 山东几乎无年不灾 , 黄运水灾亦连年不断;区域上 , 山东各地灾害众多 , 受黄运水灾的地方占山东各州县的3/4左右 , 而经常遭受灾害的地方占1/3以上 。 黄河改道山东后 , 黄河与运河的命运更为息息相关 , 由于晚清时期黄河所负起的济运漕粮的功能 , 致使由黄河水灾引发的运河水灾加剧 , 黄运洪灾的并发性加大 , 成为晚清时期黄运灾情的特点之一 。
【历史故事】1855年,黄河6次改道,清朝267年中有161年黄河溢
文章图片
晚清黄河频繁发生的因素很多 , 涉及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 。 山东以平原为主的地理特点不仅利于黄水的横溢 , 而且导致黄河河沙的淤积和河床的升高 , 造成河防堤防的防御功能下降 , 黄河下游河道面积为4200多平方公里 , 其中沙滩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 , 且支流众多 。 从地势上讲 , 除南岸有90余里山坡外 , 其余地势均为平原 , 加之黄河改道之后河道多湾 , 决口频繁是难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