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五台县白家庄俗称窑头 , 旧志称五洞山 , 是五台县唯一的资源工业型集镇 , 出产生铁、粗瓷器、煤炭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白家庄镇坐落于东维垴山南坡 , 地势突隆起 , 东西南三面壁立陡绝 , 虑庞河、清水河、滹沱河蜿蜒环绕 。
1947年 , 阎锡山建立了华北振华实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五台振华号 , 下设3个厂 , 其中两个厂就在白家庄地区 。
西头煤矿为第一厂 , 厂址在红昌垴;窑头煤矿为第三厂 , 厂址在中庄村(二厂在天和) 。
1984年 , 白家庄由社队制变为乡镇制时 , 地方国营企业有窑头煤矿和西头煤矿 , 集体企业有窑头陶瓷厂、野场陶瓷厂和白家庄砂业社 , 还有村办煤矿16个 。 煤炭的开采量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逐年增加 , 年产量约五六万吨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铝矾土、硫铁矿也相继得到开发利用 。 传统的陶瓷烧制业已成规模 , 产品远销繁峙、代县、忻州、平山、阜平、盂县 。
白家庄南端有二龙山 , 山上有二龙洞 , 为全窑头祈雨之古刹 。 距二龙山4公里处有2005年后兴建的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驮炭道缘于窑头驮炭 。 历史上 , 窑头地区所产煤炭供本县、定襄和代县民用 。
每到冬闲 , 赶毛驴、骡马等牲畜到窑头驮炭者“日不绝于途” 。
驮炭道有5条:
上山路由东冶经大朴、南横岭、柳沟至白家庄 , 全长约25公里 , 是东冶地区(包括阳白、红表、建安)上窑头驮炭的一条路线 。 道路绝壁千仞 , 行人头晕目眩 , 遇雨雪常发生牲畜坠崖事件 。
下山路由东冶经刘家庄、神西、水泉湾至西头 , 长约20公里 , 是东冶、建安、神西、阳白、红表及定襄县河边、蒋村、宏道等乡村驮炭的主要道路 。
翟子沟路由五台县城经沟南、两涧、翟子沟至白家庄 , 长约20公里 , 是五台城区周围的村民驮炭的一条路线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石碑崖路由环椿坪坡根底至樊家坪、恼上 , 修建于明朝成化年间 。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屡有修葺 。 民国22年(1933年) , 松家庄村阎忠组织环椿坪村韩培忠、耿家庄村胡忠、樊家坪村刘士元等又重修 , 路宽由过去的4尺~5尺 , 变成了1丈2尺 , 路旁砌石为缘 , 缘高2尺 , 宽1尺许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峨沟路由罗家庄村至寨里村 , 沿沟崖石砌而成 , 长约7.5公里 , 是罗家庄、胡家庄以下村庄到窑头驮炭的主要道路 。
历史上 , 道路蜿蜒曲折 , 崎岖难行 。 清代名宦徐继畬所作的《驮炭道》写道:“驮炭道 , 十八盘 , 羊肠蟠绕出云端 , 人步伛偻驴步碎 , 石头路滑时欲倾……”
水泉湾平途碑记载:“两山雄峙 , 中间河水奔腾……往来至此者 , 下则巨浪滔滔 , 睹崷崪而失色 , 汲险浪而惊醒 , 虽勇者失其力 , 智者失其谋……惟早麓沱侧略有鸟道 , 仅容匍匐攀援 , 有不慎落负漂羸载胥汲溺矣 , 所谓行路之难 , 羊肠之险莫过于此 , 实古今之通患也 。 ”
国都殿村修上辿道碑也记载:“峰狭之侧有手扳崖焉!路则经此而上 , 形势陡绝 , 攀缘而登 , 拮踞而上 , 有羊肠小道盘绕山腰而过 , 曲折难状 , 且左凭悬崖 , 视不可极 , 如临深渊 , 影随波动 , 行人无不目眩心慌 。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为了改变出行难的状况 , 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 , 倾其资财 , 尽其所能 , 开山筑路 。 明朝嘉靖年间 , 东峪村胡润斗米换斗石 , 不惜重金 , 倾囊倒箧 , 凿通了水泉湾通往山外之瓶颈 , 免除了行人的涉水之苦 。 清朝道光年间 , 乡善刘抑变卖良田 , 独立出资 , 平治长野沟、石沟、大岭、东冶石桥道 , 使险路变坦途 , 方便行旅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