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二 )


民国时期 , 边家庄村人边尔旺 , 一生矢志修路 , 40岁时 , 自背行囊 , 丢弃家务 , 寒暑无间 , 义务修路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但由于受经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行路难一直困扰着三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
【爱历史】窑头五条驮炭道的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工人天不亮就上窑背煤 , 一直到中午妻子送饭时 , 支取丈夫当天的工资 , 才能购买下顿的粮食 。 矿工一年到头疲于奔命 , 常常是衣衫褴褛 , 食不果腹 。
光绪年间 , 中庄村阎超选曾以“凤阳花鼓”的曲调填写了《窑头苦》的歌词:“手提着窑灯肩攀着篓 , 夜半招呼煤窑里走 , 可怜容颜憔悴 , 衣服黑丑 , 伛伛偻偻如同地狱之游 , 三百六十日 , 窑里度春秋……山主供油加重利 , 窑主分红二八抽 , 炭价苦贱粮价贵 , 掺糠和菜难糊口 , 未老先残多喘病 , 斩腿捣背更堪忧 , 最数年关不好过 , 无处躲债使人愁 。 ”淋漓尽致地描述了矿工的苦难生活 。 (图文编辑/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