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二 )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文章图片
于是学习儒家文化只能靠原来懂文化的那些人 ,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 能够学习文化的只有贵族 , 所以这些贵族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儒家思想也拥有强大的政治话语权 ,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干预国家政治的地方士族 。 隋唐时期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完善 , 皇权不断加强 , 皇帝试图削减士族势力 。 均田制和科举制的实行 , 使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被打破 , 开始走向衰落
士族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 势力变得越来越大 , 甚至开始干预政治 。 比如南朝时期的王氏家族实力就非常强 , 几乎每一个上台的皇帝都要拉拢王氏 。 士族权利威胁皇权 , 在动荡的时期依然存在 , 所以当统一王朝建立以后 , 削弱士族势力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
公元581年 , 隋文帝建立了隋朝 。 公元589年 , 隋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 ,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 隋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 , 改善三百年来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 于是继续推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均田制 。 把国家占有的土地 , 还有那些无主荒地 , 全部分配给自耕农使用 。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文章图片
中小型地主开始不断的崛起 , 当他们的实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上时 , 就想要获得政治的参与权 , 希望政府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 。 加上封建士族对政权的影响 , 比如隋朝时期的独孤氏 , 唐朝的长孙氏 , 这几大家族对朝廷的影响非常深 , 甚至会决定选立谁为皇后 , 选立谁为太子 。
因此当朝皇帝急需要摆脱这些人的控制 , 但是按照当时的选官制度来说 , 官员只能来自于这几大家 , 于是隋文帝创建了另外一种选官制度 , 叫做科举制 。
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变成了才学 , 在考试中获得胜利 , 才能成为官员 。 这样就会出现"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的情况 。 只要努力学习 , 不管出生高低 , 百姓都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 , 这样在体制内就实现了社会流动 , 极大的维护了封建王朝的统一 。
据统计:"武则天称帝期间 , 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扩增到20人 , 占当时宰相总数的50% 。 唐玄宗开元至二十二年期间 , 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为67% 。 "
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只有两门 , 一门是进士科 , 一门是明经科 。 其中进士科就是考察处理国家事物的能力 。 明经科就是考察对于传统儒家经典的背诵 。 明经科的难度远远低于进士科 , 因此进士科在隋唐时期是比较受欢迎的 。 而士族是比较擅长明经科的 , 随着明经科受到冷落 , 士族对于儒家思想的垄断地位就受到冲击 , 士族的地位开始进一步下降 。 北宋时期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 , 百姓皆可参加考试 。 糊名等制度的出现使得考试更加公正 , 官僚政治正式形成 , 士族彻底消失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文章图片
隋唐时期虽然确立了科举考试 , 但是只有1/3的官员是来自于科举考试 , 士族对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 。 北宋时期 , 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 , 士族彻底从历史舞台消失 。
北宋时期 , 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一步下移 , 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 即使是普通老百姓 , 只要肯读书 , 能够在层层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那么成为朝廷官员就指日可待了 。
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 , 比如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相勾结 , 就发明了糊名制 , 这样判卷老师就无法判断这一张试卷是谁的 , 在阅卷的过程中会更加客观 , 更能够展示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
除此之外 ,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 , 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 , 藏富于民 , 百姓也拥有雄厚的财力 。 所以宋朝百姓可以负担长途跋涉的经济费用和考试消耗 。 经过科举考试的改革 , 科举考试被确立为北宋政府的唯一选官制度 。 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输入朝廷 , 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 士族对政治的影响趋向于零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