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士在西周时期属于统治阶级 , 但也是地位最低的贵族 。 春秋战国时期 , 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 士开始专门指代读书人 。 两汉以来 , 察举制的实行 , 选拔官员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 九品中正制更是完全为家族服务 , 于是士族开始崛起并掌握朝政 。
隋唐以来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 , 为了增加皇权 , 减弱士族的影响力 , 朝廷开始实行科举制 , 为平民成为官员提供了可能 , 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文章图片
北宋以来 , 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 , 科举考试的内容也越来越公平化 , 官员几乎全部来自于科举考试 , 加上经济的发展 , 使得更多的平民能够积极参加科举考试 , 平民走向仕途 , 官僚政治正式形成 , 士族政治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 汉代以来 , 察举制度异化为九品中正制 。 庄园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 , 都为士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士族形成并发展 , 权势甚至可以干预皇权
(一)察举制的发展
西汉初年 , 由于经济非常凋敝 , 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修身养性的政策 。 经过7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 , 西汉国库越来越充实 , 国力也得到加强 。 中央的"无为"导致了地方的有为 , 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 地方豪族也越来越强 。
于是 , 汉武帝实行了积极有为的政策 , 国家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来治理 , 因此在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察举制 。 察举制就是根据是否孝顺和廉洁来选拔官员 , 如果这个人非常孝顺 , 也非常廉洁 , 那么经过地方官员的推荐就可以做官 。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文章图片
与原来的世袭制相比 , 察举制的选官范围更加广泛 , 只要一个人孝顺和廉洁就可以成为官员 。 但是这个人是否孝顺 , 是否廉洁的标准并不是这个人自己说了算 , 而是以当地地方官员的评判为准 。
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这样一项漏洞 。 人性的弱点 , 使每一个人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 如果这个人和地方官的关系比较好 , 那么地方官选他是很有可能的 。
(二)九品中正制的出现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选官制度发展成为了九品中正制 , 看似是要纠正察举制的弊端 , 判断官员的标准由中央官来决定 。 但是中央官员去品评地方人才 , 往往去的是自己的老家 , 血缘人情世故等依然会影响中央官员的判断 。
因此中央官员在给所有人进行品德评价的时候 , 无形之中也会渗透自己的想法 。 通常情况下 , 和官员关系好的 , 并且拥有强大势力的人会被封为上品 , 那些符合条件的平民老百姓就被封为下品 。 源自地方上势力比较强大的家族成员世代做官 , 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地方士族 。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
文章图片
【文史小霸王根基深厚的士家大族是如何逐渐没落的?,从“察举”到“科举”】地方士族不仅仅拥有政治上的特权 , 也拥有经济上的特权 。 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地方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 那是因为在西汉初年的时候 , 国家把力量主要放在恢复和发展经济 , 以及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上面 , 对于土地兼并管理并不是很严格 。
因此在中央积极"无为"的时候 , 地方豪族一刻也没有闲着 , 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 于是很多自耕农无法耕种土地 , 只能被迫沦为地方豪族的奴婢和奴隶 。
地方士族拥有几百亩的土地 , 还建立了类似于西方的城堡 , 享受着荣华富贵 。 强大的经济实力 , 使得地方士族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一定程度上还会决定政治 。
《史记》记载:"郑泰家富于财 , 有田四百顷 , 而食常不足 , 名闻山东" , "七百余项 , 舆马仆隶 , 比于邦君"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从此儒学被确立为汉代官方思想 。 而且汉代把儒学和察举制相结合在一起 。 每一个人必须要学习儒家文化 , 只有这样才能做官 。 但是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 , 很多儒家经典已经被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