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文章图片
玉泉山一带是著名的京西稻产区,康乾年间京西御稻田达1万余亩。图中右侧田间小道上的两座石牌坊,即留有乾隆御书的湖山罨画坊。西德尼·甘博摄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文章图片
1920年代,在玉泉山一带,种植水稻的农民在插秧。 西德尼·甘博摄
春耕时节农事忙。眼下,北京郊区的田间、大棚、果园里正一派繁忙。少为人知的是,除了小麦、玉米、蔬菜瓜果,北京也曾广种水稻,城内外稻花飘香的美景并不罕见。
北京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堪称久远。据《后汉书·张堪传》记载,东汉初年,张堪出任北京的地方官员——渔阳太守时,“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狐奴就是现在北京顺义地区的古称。说明至少在公元一世纪,北京已经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水稻了。
种植水稻离不开水源,所以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征北将军刘靖为在北京屯田种稻,在今永定河上修建了水利工程——戾陵堰,并开凿了永定河与高梁河之间的车箱渠,北京的稻田灌溉因之大为改善。另据《册府元龟》,唐代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幽州(即北京)“引卢沟水(即永定河),广开稻田数千顷,百姓赖以丰给。”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文章图片
从玉泉山向东远眺颐和园,可以看到山下的大片水田。 西德尼·甘博摄
到了清代,北京的水稻种植又有了重要发展,康熙皇帝亲自培育了著名的京西御稻。康熙皇帝“自幼喜欢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据《清圣祖实录》《御制耕织图序》等史料记载,康熙先是把南巡时从南方带回的优良稻种,在北京玉泉山一带试种,利用玉泉山水进行灌溉,逐渐改进种植方法,提高产量。后来,他在皇宫的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开辟稻田,进行选种、育种。《几暇格物编》一书详细记载了康熙发现、培育京西御稻的过程,有一年六月下旬,水稻开始吐穗,康熙下田巡视,“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他马上“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第二年六月,“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京西御稻由此诞生。
育种成功后,康熙不仅在玉泉山等北京西山一带御苑中广泛种植,还在北京以北的承德避暑山庄种植成功,令水稻越过长城一线,在纬度更高的地方生长。这一科学培育的著名案例还远播域外,被著名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收录进《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此后,康熙甚至将京西御稻介绍到了江南地区。有资料显示,京西御稻在江南的种植,对江南地区双季稻的发展和稻米产量的提高曾起了重要作用。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文章图片
小莫镜头中的风吹稻浪。海达·莫里循摄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文章图片
水稻脱粒也是人工劳作。西德尼·甘博摄
雍正、乾隆两朝也对京西御稻情有独钟,不断在北京西山地区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扩大京西御稻的种植面积,当时稻田总数多达一万多亩。乾隆曾写诗描绘西郊的稻田风光,“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新辟水田千顷绿,喜看惠泽利三农。”
京西御稻也成为专供宫廷的贡米,乾隆说自己“无一日不食,无一日非稻。”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还在食用这种米。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文章图片
 『美景』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