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小野史:明朝火炮发展历程,明朝火炮竟已落后而欧洲一百多年( 二 )


红夷炮
明宋小野史:明朝火炮发展历程,明朝火炮竟已落后而欧洲一百多年
文章图片
红夷炮
【明宋小野史:明朝火炮发展历程,明朝火炮竟已落后而欧洲一百多年】欧洲在1500年至1520年制造的一种火炮(原名小佛朗机) , 明代后期传入中国 , 改进后称红夷大炮 , 也称为红衣大炮 。 天启二年开始仿制 。 当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 , 炮管长 , 管壁很厚 , 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 , 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 , 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 , 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 , 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 , 精度很高 。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 , 口径110-130毫米 , 重量在2吨以上 。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 。 据史料记载 , 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 , 八旗官兵血肉横飞 , 尸积如山 , 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 。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 , 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 , 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 , 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 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 , 化铸铁为铸钢 , 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 , 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 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 , 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