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开始的明清战争 , 足足打了25年 。 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 , 明与后金(清)都造就了一批名将 。 在明朝方面 ,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 而孙承宗又是承先启后的人物 。 他在两督蓟辽期间 , 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 他那沉雄大略的将帅气度 , 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章图片
一、关心民族命运 , 早立报国之志
孙承宗(公元1563―1638年) , 今河北高阳人 。 父辈工诗善文 。 家庭环境的熏染 , 使他从小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 从四书五经和古代兵书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
16世纪中期 , 东南沿海的倭患虽已平息 , 但倭寇所带来的灾难 , 在年轻的孙承宗心中掀起了重视武备、关心国事的波澜 。 他用“黄扉进御平夷策 , 应许书生抱六奇”的诗句 , 阐发他矢志报国和投笔从戎的愿望 。
16世纪末17世纪初 , 明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 当关内正在酝酿农民大起义之际 , 生活在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崛起 。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建州、海西与东海各部 , 控制了东起日本海 , 西到明朝辽东都司辖区 , 南到鸭绿江 , 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区 。 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起后金国 , 与明王朝相抗衡 。 北方的蒙古族 , 有的与女真族结盟 , 共同反抗明朝 。 面对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 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的孙承宗不再埋头读书 , 决心报效朝廷 。
为了了解边疆形势 , 他身穿布衣脚踏麻鞋、腰佩宝剑 , 走遍长城内外山川险要 , 访问戍边将士 , 察看城寨边堡 , 学习骑马射箭 。 这些活动 , 使他掌握了不少军事、地理知识 。
孙承宗自1604年中进士不久 , 便成为明熹宗朱由校的日讲官 , 因他知识渊博 , 讲解精辟生动 , 深得皇帝的信任 。 后来,孙承宗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 , 协理詹事府 , 成为朝廷的一名重臣 。 以上主客观条件 , 都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奠立了基础 。
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章图片
二、深入调查研究 , 制定正确战略方针
明天启元年(1621年) , 孙承宗任兵部尚书时 , 后金的八旗兵已突破明军的辽河防线 , 占领辽阳、沈阳、广宁 , 准备继续西进 , 威逼山海关 。 对于防守山海关 , 明朝的文武大臣没有不同认识 , 但在如何防御方面却意见分歧 , 勉强受命为辽东经略的王在晋在蓟辽总督王象乾支持下 , 主张实行画关而守的消极防御方针 。 这一方针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 。 首辅叶向高面对两种不同意见 , 也难以决断 。 孙承宗主张先到山海关前线实地考察 , 然后再作定夺 。
天启二年夏 , 孙承宗奔赴山海关 , 进行调查研究 , 和前线将领进行认真讨论 , 最后提出了守关外以蔽关内的积极防御方针 。 守御山海关要守关外的方针虽然确定了 , 但在具体设防部署上 , 仍然意见不一 , 监军闫鸣泰主守觉华岛(今辽宁兴城) , 而王在晋却提出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 , 并得到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的支持 。
因诸将吏意见不一 , 孙承宗便带着他们前去“相度形势” 。 只见那宁远为“天设重关” , 可以护卫神京 , “觉华岛孤峙海中,与宁远如左右腋” 。 看到这样的地理形势 , 大家同意坚守宁远 , 兼顾同守觉华岛 。 一旦后金军攻宁远城 , 觉华岛上的明军就从海上旁出三岔河 , 迂回敌后,袭击敌人 。 如后金军不来进攻 , 则可寻机出击 , 收复宁远至山海关200里疆土 , 甚至可以继续前进 , 收复全辽 。 用孙承宗话说 , 就是“守与恢复终是一事 , 但静则为守 , 动则为恢复” 。
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章图片
三、善用良将 , 因势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