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仅从战役角度来看 , 1947年5月发生的孟良崮战役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围歼战 。 孟良崮战役虽然打得相当精彩 , 可对当时的战场态势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
国民党军虽然损失了一支精锐 , 但整体实力上仍然占优 , 休整后又重新进攻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则由于实力不济 , 战役结束后继续后撤 , 野战军主力甚至一度被迫退出山东地区 。
但是 , 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来说 , 孟良崮一战拖住了山东战场上国军的主力 , 打破了国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 减轻了其他战场压力 , 为全国战略反攻争取了时间 。
【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
孟良崮战役后 , 华野错估了敌我当面态势 , 结果在南麻临朐战役中损失惨重
华野的战术风格
在孟良崮战役之前 , 华野也打出过多个漂亮的歼灭战 , 部分战役的实际意义甚至还超过了孟良崮之战 。
比如1946年7月的苏中战役 , 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 , 以3万余人的兵力 , 消灭了国民党军6个旅5万余人 , 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范 。 这一战还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 , 解放军由此也掌握了内线作战的经验 。 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 , 华东野战军第一次歼敌一个整编师(整编69师) , 初步取得了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 。 1947年1月的莱芜战役 , 华野用时3天歼灭了7个师 , 共5.6万余人 , 创造了解放战争中歼敌最快的纪录 。
【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
在以上这些战役中 , 均表现出华野一贯的战术风格 , 即在运动中寻求战机 , 以优势兵力猛击弱敌 。 当然 , 在这些亮眼战绩的背后也显示出华野自身的问题:双方整体实力差距明显 , 难以从正面对抗国民党军队 , 无法以硬碰硬的形式展开决战 。
因此 , 面对国军重兵集团的进攻 , 华野不断后撤 , 希冀利用空间拉长战线 , 以此分割国军各部 , 之后再集中兵力消灭战斗力较弱的部队 , 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 所以 , 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歼灭战里 , 华野消灭的国军要么战斗力偏弱(苏中战役) , 要么轻敌冒进孤立无援(莱芜战役) , 要么两者皆有(宿北战役) ,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和国军主力直接交手 。
【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
不过 , 在国民党统帅部放弃“分进合击”战术而改用“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避免冒进”的战法后 。 面对很难分割包围的国军部队 , 华野几乎寻觅不到任何有利战机 , 因而只能被迫后撤 , 一步步退入解放区腹地 。
【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
孟良崮战役前 , 国军以一线平推的战法 , 不断挤占解放区土地 , 压缩华野的活动空间
孟良崮战役的特点
孟良崮战役虽仍符合华野集中兵力先打突出冒进之敌的风格 , 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
1.敢打强敌
在过去的作战中华野会优先打击战斗力较弱的国军部队 , 而在孟良崮战役中则一反常态的合围了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 。
整74师虽然有整编师的名称 , 但实际下辖3旅6团 , 总兵力超过3万人 , 与一个军的人数相当 。 再加上全师美械装备和各类重武器 , 整体实力远超其他整编师(正常整编师为2旅4团制 , 兵力在2万人左右) , 是国民党军中王牌部队 。 另外 , 整74师在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前期战斗中表现也相当抢眼 , 令华野十分忌惮 , 往往避其锋芒 。
【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
选择国军的头号主力下手 , 从战术角度来说达成了出其不意的目的 , 大大出乎国军统帅部的意料 , 增强了作战行动的突然性 , 而且能震慑整个国军系统 。 当然 , 其所带来的风险也很大 , 一旦战事失利损失会极为惨重 , 还会严重影响部队士气 。 因而 , 这次大胆的战术行动也被华野司令员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
【历史故事】如何评价孟良崮战役?
文章图片
2.强行分割
在之前的战役中 , 被歼灭的国军往往过于孤立 , 援军短时间内难以救援 。 而孟良崮战役 , 整编74师虽然轻敌冒进 , 突出战线一段距离 , 但其与两翼友邻间的空隙并不大 , 仅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 , 援军一天内即可赶到 。 如果在战斗中整74师能不断获得支援 , 那么整个战役行动将彻底失败 。
在这种情况下 , 为了达成战役目的 。 华野专门部署4个纵队12万人在整74师周围建立阵地 , 阻击国军援兵 , 强行割裂其与周边的联系 。 为了堵住整74师的退路 , 华野甚至不惜动用隐蔽在敌后一个纵队实施战役穿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