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二、元代的科举制度1.元代科举的发展根据《隋书·文帝纪》所记载:开皇二年正月甲戌“诏举贤良”,七年正月乙未“制诸州岁贡三人”,十八年七月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据《文献通考》之言:“炀帝即位後,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於开皇之初。徵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於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以奏闻。”可见科举制度是以选拔人才为初衷创立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创立以来,历经唐宋的完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元朝在这样的制度加持下应该是繁荣兴盛,但是元朝很少开科举选取汉人委以高官,这与元代的文化发展倾向也有着很大的联系。2.等级制度对科举制度的冲击自从“武仁授收”的闹剧上演,惊动多方势力的参与,在明宗“崩死”的情况下,图贴睦而“入临哭丧”显露这场政治混乱的狰狞面目,宝玺驰扶持燕铁木儿登上帝位。这样的政治环境使得很多的蒙古和色目之间矛盾不断,人心涣散。
文章插图
文宗登基后便实行了一系列表面上的“文治”政策,组织官员收藏文玩字画在皇宫之中,还为此专门设置了奎章阁学士院,设专人维护,广济天下名士,策问学问,也算是在人才方面的一番改革。元朝立国之时就将国人分为四个等级,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南人、最低一等汉人。虽然奎章阁学士成为了治理国家的百变锦囊,成为了君主政治的狗头军师。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人才的流失,大量有才华的文人流向市井民间。奎章阁也不过是一群有“文学士”而已,实际权力还是在显贵的蒙古人、色目人手中。元末明初权衡的《庚申外史》就提到:“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惟论根脚”。“根脚人”相当于就是继承性的“官二代”。
文章插图
在元代想做官主要有这三种途径:根脚、为吏、习儒。为吏习儒晋升,往往充其量只能做到中级技术官僚,而官要做大,全看根脚。《元典章》还中规定;“如有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于所在官司复诉”。可见汉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想要通过科举取士的道路实现理想抱负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有幸成为官员,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小官,并不能掀起起多大的波澜。造成这样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首先,文人治国这样的观念在他们看来不切实际,马背上的民族也未真正的想做到民族大融合,尤其是政治上,他们只信任自己;其次,元代的科举取士充满民族歧视的色彩,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各自分化而治之。最后,在考试方面启用程朱理学,束缚和僵化人们的思想。当然,书院当不当立,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于“汉民族化”的态度。鼓励书院发展、加强官员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统治者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产物。三、科举制度与书院政策的冲突1.政策制度上的冲突如元代学者虞集所说:“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教授,强加于诸生之上”。诚然蒙古的官员吏治仍旧是一个大问题,不加以甄别就委以擅长这样重要的重要位置。
文章插图
而书院讲学过多的受到官府的牵制,对书院的教学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相较于文化兴盛的汉民族,特别是这样一个庞大拥有上千年历史底蕴的民族,而且还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单纯从武力上征服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2.文化培养与人才机制冲突元代优待而非独尊的儒学政策,引得很多的儒学才子放弃做官,将自己的才华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上去。元朝的经济发展却于文化政策截然相反,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工商业进步。书院培养了很多的人才,但如此兴盛的功利主义建设,并不适合理想主义的发展。这样的官学化书院能够极大的普及教育,但也忽视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功用。加上歧视色彩的选拔不能推动文学的发展,思想的开拓,不过是培养了一群固化的被领导者,而授受知识的过程也就没有意义。公元1368年,元朝走完了他的一生。总结科举制度与书院的人才机制形成了冲突,培养人才却不知重用人才,仍旧坚持四等人的观念,不利于选拔真正优秀的栋梁。建设书院的初衷竟是为了束缚和僵化人们的思想。这样的普及化官学制度下,书院就失去了本身的自由性,在这样的政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人生酸甜苦辣,食物让生活温暖而充满希望|读书 | 冰心散文奖
- 元代|元代遗址上怎能开垦自家菜地江苏太仓:检察建议推动“海运港城”遗产保护
- 出版社|充满活力的童书唤醒美丽春天,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发布2022年精品新书
- 江西|元代江西人编著中国候历通行本
- 元代|填补空白!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详情揭晓
- 玛丽安娜|《溪谷休息地》是米莱的名作,这幅画充满哲理,让人正视生死问题
- 志愿者|武昌欧景苑社区开展元宵节活动 让民俗节日充满仪式感
- 元宵佳节|猜灯谜、吃汤圆……元宵佳节军营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 他被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家,这本有着奇怪书名的小说里充满了他的文字游戏|读书 | 乌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