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德国博世——强劲隽永的持续发展( 二 )


博世基金会和博世公司之间有一道“防火墙” , 为的是保持基金会作为非盈利组织的社会形象 。 博世基金会针对健康、科学、社会、教育、国际理解的五大方向 , 每年在全球创设和资助公益项目 , 每年的项目预算大致在1.3亿欧元左右(不包括员工开支) 。 基金会从不推广博世的产品 , 博世公司的经理也不知道怎么促进国际和解 , 基金会与博世公司之间办公、人员、财政都绝对分开 。
而基金会和博世家族的联系非常紧密 , 基金负载着家族长远愿景 , 通过将股份安全地保管在基金会 , 公司的未来得到保障 。 基金会本身是为公众谋福利 , 它本身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大股东 , 可又不做任何生意决策 。 博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无意参与公司经营 , 分别成为了心理学家和林业学家 。
北京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德国博世——强劲隽永的持续发展
文章图片
图2:博世“三权分立”治理架构
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 , 与其不上市从而保持财务独立的理念相辅相成 。 其优势在于通过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 , 企业便能够保持财务上的独立 , 进行资源的合理调配来保证长期投资 , 大量的利润被用于长期制造和再研发的投入 , 甚至是提供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 而非追逐短期利润 。
二、技术创新与研发:穿越周期的锚企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 其内部的稳定可以通过治理结构与企业文化的建立等因素来维持 。 然而 , 一些外部因素 , 如战争、行业危机、周期性经济危机等 , 却不是企业能够决定的 。 想要被“打不死” , 博世选择了坚持研发投入的核心路线 , 这样的长期主义选择 , 核心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向研发投入核心资源 。 虽然博世行业地位超然 , 但税后纯利率甚至不到3% , 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技术研发领域 , 每年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营业额的10%上下;
二是以技术领先引导公司领先 , 顺应趋势不断开拓新领域、新市场 。
1886年 , 创始人罗伯特·博世依靠火花塞的发明 , 解决了内燃机的点火问题 , 创办了罗伯特·博世公司 , 并依托美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快速发展壮大 。 然而 , 战争却让博世两度清零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博世虽然没有参与到战争中 , 但是却因为是德国企业 , 海外的业务和专利都遭到了没收 。 战争的打击是惨重的 , 然而博世对研发的投入并没有因窘迫而停止 , 在汽车零部件上又开发出了柴油喷射泵 , 再次占领先机 。
1926年 , 欧洲汽车行业危机使公司销售额一年下降了35% , 也让博世意识到需要作出改变 。 博世通过收购进入了燃气设备、无线广播、照相机等领域 , 从一家单一汽车零配件供应商 , 演变成了一家以电气工程为核心的工业集团 。
而在二战结束时 , 德国再次落败 。 这一次 , 博世在失去了海外市场之外 , 国内的工厂由于遭到轰炸 , 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 创始人博世这时也已去世 , 但博世的管理层延续了博世的基因 , 再次重头来过 。 博世公司坚持持续的研发投入 , 并进入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汽车液压装置、医疗电子产品和无线电技术、包装机械、电信行业、集成电路、家电等领域 。 1978年又凭借在电子元件上的突破推出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 跃居行业绝对领先地位 , 并且成为汽车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 。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 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客户需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 博世仍在坚持研发 。 其每年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营业额的10%上下 , 以此发明了微型传感器、ESP电子稳定系统、智能螺丝刀、电动自行车传动装置等多项技术专利 。 并在1909年进入中国市场 , 从汽车售后服务开始 , 到如今全面业务落户 , 中国成为博世全球第二大市场 。
物联网时代 , 博世更是顺应潮流 , 开启了多个新的业务领域与合作模式 , 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 , 从互联交通到互联工业 , 结合自己在传感器技术、软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云平台 , 为客户提供整合式跨领域的互联创新解决方案 。 博世还联合了西门子、德国工程院等发起了德国工业4.0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