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看一看背后的产品哲学( 二 )


看一看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订阅信息流 , 你订阅的主体是你的好友 , 基于双向确认好友关系 , 你允许他们向你推荐他们认可或者喜爱的内容 。
这意味着它不会猜你喜欢 , 不会根据刚刚多人点赞结果向你推荐任何内容 , 平台没有态度和偏好 , 只做工具 , 把想要阅读和热爱分享的一波人聚集到这个新场景里面 , 高效的实现信息的流通 。 虽然你不知道看一看里会出现哪些内容 , 但你知道每一条内容为什么出现 , 规则是清晰透明的 , 用户有完全的主动权 , 可以选择不看谁的在看内容或者不看某个公众号的在看内容 。
新场景的出现使得分享者和观看者和平台三方受益 。
对于愿意主动去筛选内容和推荐内容给他人的分享者而言 , 点击“在看”比转发到朋友圈的操作成本低了很多 , 相当于一键分享给你的所有朋友 , 虽然有可能部分朋友不使用看一看 , 但大概率不用看一看的这部分人也很少会点开你在朋友圈的分享(因为他们没有获取信息的需求) 。 总的来说 , 看一看帮助你把内容分享给更有可能感兴趣的人 。
对于希望高效获取朋友推荐的内容 , 了解朋友信息的观看者而言 , “看一看”集成了众多好友给你的推荐列表 , 你可以高效的看到好友们正在关注的话题 , 他们认可的内容 , 他们精心挑选的内容 , 全部都静静躺在你的列表里面 , 每天抽一点时间浏览一下列表就能发现不少新大陆 。
对于平台而言 , 新场景的开辟提高了公众号文章的打开率 , 开辟了新的阅读场景 。 虽然人们本性是不愿意阅读的 , 但是通过社交推荐去获取信息的阅读是能够被接受的 。 所以我们给了用户一个阅读的理由 , 因为你的朋友在看这个 , 所以你也可以了解一下看看 , 这样的机制使得优质内容能够基于社交推荐在平台多次传播和流通 , 打造更好的内容生态 , 鼓励更多优质内容的产出 。
从“点赞”到“好看”到“在看”
根据西瓜数据2019年的公众号生态趋势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 自“点赞”功能变成“好看” , 然后又升级成了“在看” , 并会看一看之后 , 在看数据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 在19年后几个月的在看数又有所回升 。
微信看一看背后的产品哲学
本文插图
(《2019年公众号生态趋势调查报告》部分截图)
我们可以试图去理解一下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 。
一级进化:从“点赞”到“好看”
最初 , 该功能的定位是点赞 , 仅仅就是一个赞而已 , 点赞成本较低 , 用户点赞的心理也比较丰富 , 可能就是碍于情面鼓励一下 , 点个赞 , 也可能是认可内容觉得需要点个赞 , 也可能是认可博主本人的分享所以对于博主的所有内容都点赞以示鼓励 , 也有可能是随手点赞表示朕已阅 。
总之 , 在各个软件点赞功能的教育下 , 点赞有点通货膨胀的意思了 , 用户点赞成本较低 , 点赞背后的心理因素较复杂 , 点赞数高不一定是好内容 , 也有可能就是随手点赞表示已阅 , 这样优质内容和普通内容之间的区分不明显 , 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内容生态 。
其次 , 该功能没有闭环 , 点赞数仅仅就是一个数字 , 而微信又不做内部的内容推荐机制 , 不会基于点赞数高就把内容推荐给用户 , 所以点赞功能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
第一版本的进化 , 从“点赞”到“好看”使得用户的点赞目的更加明确 , 更加聚焦于内容本身 。 虽然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点击“好看”的次数 , 规避其他因素导致的用户点赞 , 但是“好看”更能帮助用户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 , 而不是其他干扰因素 。
二次进化:从“好看”到“在看”
从“好看”到“在看” , 由于“在看”内容会一键同步到“看一看”列表 , 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引入了社交推荐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