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视界@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 二 )


军武视界@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
文章图片
而“喀秋莎”的药筒部分则是由7根发射药筒组成的 , BM-13完成每轮火力覆盖实际上只需要十分钟左右时间:装填弹药所需时间大约为5-10分钟 , 而完成一次齐射仅需不到十秒 。 在以吉斯-6载重型卡车为作战平台时 , 这种自行火炮的时速最高可达90km , 如此凶猛的火力、迅捷的速度、惊人的射程再加上最大8000平方米的轰炸范围 , 使得“喀秋莎”成为了苏军最爱的火箭弹之一 。 作为一种可以大面积消灭对方地面部队、摧毁敌方坚固防御工事的武器 , 苏联红军几乎在每场重大战役之前都会使用“喀秋莎”先进行一轮“洗地” , 再开展其他行动 。
军武视界@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
文章图片
不过超快的齐射速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密集的发射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火光和烟雾 , 如果是晚上的话真的就像在放烟花一样 , 十分显眼 , 这几乎成为了“喀秋莎”的标志 , 很容易引来德军轰炸机的“重点关照” 。 而一旦被轰炸机盯上就很难逃跑了 , 因此这种火箭弹只适合在己方完全掌握制空权或者是苏军阵地中配备了大量防空武器时使用 。 除此之外 , 这种火箭弹的精度很差 , 因为它配备的尾翼式火箭弹并没有自身的制导系统 , 所以想要做到精准打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 除此之外 , 虽然“喀秋莎”的射程可以达到8km以上 , 但是它并不具备定点打击能力 , 只有在敌军分布十分密集时 , “喀秋莎”的覆盖式射击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
军武视界@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
文章图片
三、“喀秋莎”火箭炮及其底盘的发展与探索
根据苏联老兵的回忆 , 在“喀秋莎”火箭弹研制的初期 , 军方甚至想将其安装在空军的伊-16战机之上 , 这一想法一度已经进入了实装阶段——在苏联与日本爆发的冲突中 , 伊-16使用这种火箭弹击落了多架敌机 。 不过由于精准度的不足 , 火箭弹在空战中的效果微乎其微 , “喀秋莎”只能从飞机上被搬了下来 , 并安装在吉斯卡车上 。 就在“喀秋莎”正式定型之后不久 , 纳粹德国就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 , 在缺乏卡车作为底盘的条件下 , 苏军使用各种可能的底盘来制造“喀秋莎”火箭炮 , 包括T-60轻型坦克这样的底盘 。
军武视界@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
文章图片
为了应对战争需求 , “共产国际”工厂在生产常规的132mm火箭炮之余还生产了一种威力比较弱但是更加廉价的M-8(82mm)火箭炮 , 这种火箭炮由于质量较小可以安装在任何底盘之上 , 虽然它的威力远不如BM-13那么大 , 但是大量由ZIS-6卡车搭载的M-8还是可以用密集的火力对敌方地面部队造成很大杀伤 。 1942年 , 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 , 在这之后美国人开始为苏联支援大量美式“司徒贝克”卡车 , 这也解决了制造火箭炮所需底盘严重不足的问题 , 使得“喀秋莎”火箭弹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 大量装载在美式重型卡车、T-90底盘甚至是STZ-5拖拉机底盘上的火箭炮源源不断地驶向前线 , 帮助苏军一举扭转了战争走向 , 并最终成功攻入希特勒的地堡 。
军武视界@喀秋莎火箭炮的战争传奇,苏联红军的“风暴女神”
文章图片
二战后不久 , 苏军研制出了BM-21“冰雹”火箭炮(122mm40管) , 这也是“喀秋莎”家族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 。 在开始的时候 , BM-21使用时速70km的乌拉尔-375载重车作为底盘 , 但是因为其车身十分笨重 , 机动性稍显不足;后来改用了4×4轮式越野车作为底盘 , 在加强机动性的同时也将时速提高到了85km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将MA3-543重型卡车作为底盘的BM-22出现了 , 而这种火箭炮也是“喀秋莎”适应现代化战争的第一步——这种自行火炮具有自动填弹装置 , 还安装了包括自动化火控系统、自动定位系统和弹道计算器在内的现代化系统 , 使得发出的火箭弹可以自动修正飞行轨道 , 让“喀秋莎”的威力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