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安全感,藏在餐桌上

最近有一篇小学生作文“一碰就炸的妈妈”火了 。
孩子生动地描写家里的氛围:煲汤时 , 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锅里丢了家里最后的四个扁尖 , 妈妈想制止 , 没来得及 , 于是大发雷霆;
吃饭时 , 爸爸抽了两张餐巾纸用来放骨头 , 妈妈再次生气:“吐骨头为什么要用餐巾纸 , 为什么不用盘子?”
最后无奈感叹:“病毒再不清零 , 妈妈的温柔就清零了 , 到那时候 , 日子还怎么过啊?”
在孩子鲜活的文字里 , 我们看到了长期居家隔离时 , 妈妈的焦虑和困扰 , 也看到了弥漫在这个家庭里的爱 。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话:在这个时代 , 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 , 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 , 而把幸福变成食物 , 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
一个家最真实的关系 , 就呈现在一方餐桌前 。
一个人的安全感,藏在餐桌上
文章图片
有研究发现 , 孩子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能力 , 高中的学习成绩 , 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 , 还有其他很多学习方面的表现 , 都和晚饭怎么吃有关 。
加拿大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采访人员和作家苏珊·平克在走访中发现 , 跟亲近之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 可以让你拥有更强的身体免疫力、学习力和生理上的恢复力 , 她将这种现象称为“村落效应” 。
在全世界长寿人口众多的地区都有一个共性 , 那就是他们保持着村落般的人际关系 , 人与人能常常面对面沟通 , 为彼此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 。
这种效应在孩子身上的影响尤其明显 , 苏珊·平克综合多项研究证明:跟独自缩在屏幕前用餐的孩子相比 , 经常跟家人一起吃饭会让孩子更擅长阅读和写作 , 让青春期的少年更加幸福健康 。
一个人的安全感,藏在餐桌上
文章图片
苏珊·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期 , 到性格反叛的青春期 , 再到年轻的青年岁月 , 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次数越多 , 孩子的词汇量就越大 , 也更不容易走向歪路 。
一方面 , 分享食物是一种亲密的行为 , 体现出了家人之间的紧密连接 。 另一方面 , 孩子和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询问彼此的情况 , 增强彼此的感情 。
餐桌不仅是一个吸收热量的地方 , 你还可以在这里分享故事、信念、教训和八卦 。
一起吃饭聊天的家庭 , 更有可能养育出心理更健康、在学校表现也更好的孩子 。
研究人员对将近60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家庭展开了追踪调查 , 从孩子3岁时开始 , 每年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行为 , 直到他们完成高中学业 。
最开始的时候 , 研究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一台录音机 , 吃饭时把它放到餐桌上 。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会说出一些成年人不可理解的话 , 比如三岁的汤姆说:“我睡着的时候看到很多动物 , 我做梦 , 睡醒之后它们还在……”
母亲没有敷衍地告诉他“只是做梦 , 好好吃饭” , 而是跟他展开了讨论:
“真的吗?你梦到了什么?”
一个人的安全感,藏在餐桌上】“一只大怪兽 , 妈妈 , 它的身体……它咬下了我的脖子、戳我的眼睛 。 ”
“你还记得我跟你说过怪兽是什么吗?它们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罢了 , 它们只生活在电影里 。 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家伙创造了它们 , 还有各种各样的特效 , 让它们看起来特别可怕 。
而且我不会让任何怪兽伤害你 。 ”
一段生动的对话 , 包含了讲故事、新信息、母亲的抚慰等等 , 还有复杂的词汇 。
一个人的安全感,藏在餐桌上
文章图片
另外一些父母只顾着自己聊天 , 和孩子的对话只有教训:“坐直了!嚼东西的时候闭上嘴巴!”
还有的父母在用餐时一言不发 , 因为他们觉得 , 食不言 , 寝不语 。
一遍又一遍跟孩子谈论梦境中的怪兽 , 可能会让人感到无聊和麻木 , 他们正是在幻想中一点点认识世界的 。
父母和孩子同频的交流 , 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能力 , 还能增强他们的同理心 。
他们被理解了 , 才会学会去理解别人 。
美国心理学家、饮食功能失调专家黛布拉·弗兰科追踪了近2400个年龄介于9~19岁之间的女孩 , 在9~11岁间“从来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跟父母一起吃过饭的女孩 , 更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对生活感到绝望 , 开始吸烟 , 养成奇怪的饮食癖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