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张曼君这样做是不是过于强势?她认为,不应该用强势来形容。在剧目创排过程中,导演责任巨大,导演工作的各个环节、整个流程和方法手段是形成自己导演风格的基础和条件。每一个戏都不能偷懒。现在作品的排练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就做示范。“万一哪一天我不能示范了,我就不当导演了。”
张曼君认为,剧目要实现舞台表现是美的,逻辑是顺的,演员的表演是让人舒服的,最终剧目才能获得反响。这样,才在这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声音。用新颖的创作手法,吸引当代观众走进剧场,令他们能够发出“戏曲原来这样好”的惊叹,是时代使命的担当。
03
珍视本民族艺术,有清醒主张
张曼君是为数不多的在戏曲理论与戏曲实践两个领域同样成熟的导演,她时常梳理自己的创作,总结经验和问题,思考戏曲在当代所承担的使命和未来的发展。她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在戏曲领域里实践着的导演,拓展创造力,开拓审美力,是追寻现代性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也应珍视和保护本民族艺术的优长。”
在创作花鼓戏《十二月等郎》时,惯常的叙事框架难以承载创作者对生活、历史、人的情感的思考和感动,无法产生创作冲动。她从当地的一曲《望郎调》中发现了“等待”这一主题,找到了剧目抒情诗化的品格,于是就用“十二月”来结构剧本,让传统与现实有了沟通,给剧目增加了厚重感。又如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创作灵感来自民歌《龙船调》中两句插话:“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这成了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再比如秦腔《花儿声声》中所传达出的人与土地、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文章插图
▲京剧《马前泼水》
张曼君认为,目前对戏曲导演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中国戏曲导演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还处于一种参差不齐的失衡状态。要改变这种失衡状态,既需要清朗的环境,更需要戏曲导演们静下心来,对生活和自我进行远观式的审视和近距离的反省,“静”“净”“敬”是她对自己一直的警醒。
有一年她应邀到德国学习和考察歌剧,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西方文化的语境与中国文化的语境进行比较,从中有效发现本民族文化的可贵;如何汲取西方营养去保持和弘扬这种可贵,实现“守土”与“丰土”,从而更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中国导演的历史责任。
2021年5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一戏一格”张曼君:
戏曲现代性之路的探寻者》
文章插图
责编:
陈晓悦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