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张曼君
近些年,“张曼君现象”已经成为戏曲界的热点话题。就在“五一”前几天,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张曼君执导的又一部大型赣南采茶戏新作《一个人的长征》在江西赣州首演。这部讴歌长征精神献礼建党百年的红色大戏,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呈现,令专家直呼这是张曼君导演作品中“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张曼君在近30年的戏曲导演之路上,坚定地追求和探寻“戏曲现代性”之路,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其艺术主张的生动注脚。
文章插图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
01
追求“戏曲现代性”,矢志不渝
有的理论家对张曼君执导作品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退一进二”和“三民主义”:退一步——回归戏曲本体的美学思维,进两步——高扬现代观念;“三民主义”是指从生活文化出发,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融入“歌舞演故事”中,建立新的赋形坐标。
“实现戏曲的现代性,关键要改革创新,将时代感和现代审美融入戏曲。这既表现在戏曲演出的内容上,也表现在戏曲演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在戏曲现代性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也做出过许多努力,主要是把富有乡间气息的民间文化传统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手段,重塑戏曲的舞台印象。”张曼君说。
张曼君大量现代戏受到了观众欢迎、业界认可。她自己也承认喜欢现代戏,原因是现代戏能留有足够空间给她尽情“折腾”。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这个时代有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她认为,用舞台记录当下人民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是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1993年的现代戏《山歌情》是张曼君早期代表作品。她在导演阐释中这样写道:“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要使戏既有泥土芬芳,又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和时代风貌;既有历史的丰富内涵而给人以启迪,又有载歌载舞、清新优美的演出样式而让人赏心悦目。努力用现代观念去观照历史,用当代意识去表现历史,追求简约中昭示凝重、平凡中显示崇高、清朴中蕴含深厚、粗犷中造出灵秀的诗化美学风格。”张曼君说,这段话蕴含着她对现代戏创作的理解与追求,奠定了她作为戏曲导演的美学风格。
【“一戏一格”张曼君:戏曲现代性之路的探寻者】多年来,她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所导演的剧目一戏一品、一剧一格,不重复、不雷同。例如《十二月等郎》的“等郎调”、《狗儿爷涅槃》的老腔、《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中的“十月怀胎”歌及采茶调等,都能以生活中得来的民间气息和戏曲剧目接壤,使其创作依靠着现实生活,踏实地接近真实,在此基础上进入戏曲的诗意化表达。
现代戏的一大挑战在于对戏曲程式等传统表现手法的化用,而大场面、大歌舞是张曼君作品的特色。有人说,这样摒弃了戏曲原有的程式。对此,张曼君认为,程式归根结底是为戏服务的,不能把程式看做僵硬的形式,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张曼君提出现代戏创作必须突破,找到“陌生化表达”。故事结构“新”、叙述方式“奇”、人物塑造“绝”是现代戏创作的支撑点。在评剧《母亲》中,她使用6米多长的红绸子作为表现人物情感最重要的道具。红绸在民族舞蹈中经常用到,抛出去、接回来,和传统戏中抛水袖、接水袖相应和。
除戏曲现代戏外,戏曲现代化还包括戏曲古代题材的现代表现,张曼君认为,其关键在于“它是否构建了现代的审美品格,是否表现了现代人的生活体验,是否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是否呈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是否彰显了社会的时代精神,能否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02
亲力亲为,绝不偷懒的导演
文章插图
▲锡剧《泰伯》
了解张曼君的人都知道,她总是从剧目创意阶段就参与工作:与编剧确定故事框架和表现形式,与作曲探讨音乐风格,与舞美商量舞台呈现。排练时,连群众演员戏都要亲自示范。
她曾在一部新剧即将联排时修改已经成型的舞美方案,也曾突发灵感推翻了全部设计好的舞台调度,一切从头开始……她给演员说戏时,从主演到群演挨个细说,直到喉咙嘶哑,她说:“舞台上每个人物都有尊严,有生命,哪怕是块石头,我都要用我的温度把它暖热,这样的戏才能打动人。”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