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畏于匡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畏于匡
文章插图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人围困于一个叫“匡”的地方,源于一场误会,当时鲁国季氏有一家臣叫“阳虎”,和孔子长得很像,曾攻打过匡地,并在当地暴虐横行,匡人对其极为憎恨,而那时为阳虎驾车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克。后来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匡地,恰巧又是颜克驾车,匡人误将孔子认作阳虎,将其围困五日,有性命之危。 弟子们忧心忡忡、心神不宁,这时,孔子说,天道常存,文以载道,周文王逝去,文化礼乐就不在了吗?我如今整理承继了文王的文化,让道统可以继续以文化的形式得以彰显。如果上天有意要灭此道统,我就不可能承继到这些文化;上天不灭道统,而文化传承之责已在己身,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面对生死存亡,无所畏惧、大义凛然,何以有此番气度呢?因其笃信天理循环、大道不废、因果不虚。如果我们知晓道的运作规律,言语行为全部依道而行,笃信天道,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在遭遇任何困境之时,都可以处之泰然,不会有丝毫的畏惧和担忧,这就是笃信的力量。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担当与使命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记述尧舜禹的功绩,效法文武之德政,延续推行周礼,夫子当仁不让,一力承担在自己的肩上。身有重责,事情还未做完,老天怎么会让我走呢?我怎么会有性命之危呢?匡人能奈我何?
当一个人担负使命时,就不会畏惧危险,不担心遭遇困境。很多母亲就是这样,有一句话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未做母亲之前,她可能非常的柔弱,当了母亲之后,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她可以一力担起家庭重担,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有丝毫的犹豫,直面困境、迎难而上,这便是担当,会让人充满无限的力量与勇气。
很多历史人物就是这样,因为他们心怀天下,悲悯万民,所以即便陷入困境,依然会选择忍辱负重,不放弃内心的使命与道义。比如,周文王被拘囚牢,依然推演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屡有性命之危,也从未放弃传道,及至晚年仍然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撰春秋。司马迁身陷牢狱,身受腐刑,古人重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已无颜祭祀先祖,死后亦不得入祖坟。但因司马家族历代为史官,担负着记述历史的使命,他从小便受父亲司马谈教导,身为史官,命可终,青史不可断废,要真实记述每一笔。所以他仍然选择肩负使命,将自身的荣辱与痛苦置之度外,定要将《史记》完成。 他在《史记》曾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当仁不让的精神与心怀天下的胸怀,让他的生命厚重而充满力量。人能如此,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畏于匡】再而,如果一个人做过很多利益民生、造福万世的事情,即便被人误解与构陷也不必担心,因为一定会很多人站出来解围的,这便是天道。正如《中庸》所讲:“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