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石家庄如何成为河北省会?一座村庄在河北名城间的崛起之路( 二 )


 名城@石家庄如何成为河北省会?一座村庄在河北名城间的崛起之路
文章图片
但民国年间,中国政局并不稳定,河北省会的定址便一度沦为了各方派系的博弈场所,例如蒋介石为了夺取天津的控制权,就将天津和北平升格为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辖的特别市,将保定重新定为河北省会,要求阎锡山控制下的河北省政府从天津迁到保定。
这一次博弈虽然最终是阎锡山胜出,天津仍然保留了省会地位,可在民国的风云变化里,河北省府的定址始终没有彻底确定下来,甚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河北省政府一度迁出了河北省域,在他省“流离办公”。
而就在河北省陷入省会难定之时,石家庄却在河北众名城之间悄然崛起。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如今的河北省会石家庄还是一个正定府下的普通乡村,人口不过五百出头,庄内庄外六座庙宇是整个村庄最重要的文旅资源,吸引着滹沱河南北两岸的正定乡民前来礼拜神佛。
石家庄人可能没有想到,河北腹地乡村痴迷于玄学的氛围除了给石家庄创造关于信仰的文旅收入以外,还会给这座村庄带去改变整个地区命运的铁路。
1904年正定-太原铁路正式开工修筑,该线路的始发站原本定于正定府南郊柳林堡,但由于滹沱河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环境相差巨大,铁路想要逾越这条河流的困难太大,成本太高,路方不得不将始发站转移到滹沱河南岸的获鹿县——该地是正定府境内传统的陆路枢纽,商埠繁茂。
但由于河北境内的士绅向来保守,笃信风水一类的玄学,所以当地士绅对于始发站设立在获鹿县非常抵制,害怕铁路修筑会破坏风水,本就不愿多事的当地保守派官员就此拒绝了路方在获鹿县城设站的提议。
最终,正太铁路的始发站兜兜转转,在第三次选址时,定在了滹沱河南岸,距离正定府城只有十五公里的石家庄。
石家庄之所以会在众多滹沱河南岸的村庄中脱颖而出,却是因为早在正太铁路开工的前两年,即1902年京汉铁路就在石家庄开工建设了振头三等站——而之所以不叫石家庄站,是因为当时石家庄实在太小,因此以获鹿县商埠名镇振头作为站名,以便吸引正定府的客流。
其实振头站的设立,最开始时候并没有为石家庄带来太大的改变,该地仍然默默无闻,莫说比肩正定府府城,就算获鹿县这个传统陆路枢纽,也绝非石家庄可以望其项背。
但石家庄被“嫌弃”的历史并不长,因为京汉线自纵向贯穿了整个河北。而正太铁路,却是能将山西的优质矿产、商品输送到河北铁路段的沿线城市,再经石家庄转京汉线或北上通过北京中转到天津出口,或沿线而下,抵达河南、湖北两省,这就意味着大量货物、客流和资本将在石家庄聚集交汇。
尤其是正太铁路采用的是窄轨设计,而京汉铁路采用的是标轨(1435mm)设计,因此两条线路虽然在石家庄交汇,但却无法连通,大量货物需要依靠人力劳工进行转运输送,这就导致南来北往,东往西去的客商难免会在此驻留,这又进一步放大了交通枢纽带给石家庄的经贸优势。
 名城@石家庄如何成为河北省会?一座村庄在河北名城间的崛起之路
文章图片
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石家庄市区人口已经增至七万二千一百余人,店铺2500多家,城市已然初具规模。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进占石家庄,这个当时由移民组建的新城市因此迅速衰落,只剩下寥寥数千人。
不过日本人很明白石家庄作为铁路枢纽,连通晋翼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因此意图将石家庄发展成为“大东亚战争的后方基地”,并在1939年正式出台了《石家庄都市计划大纲》以作为日本建设石家庄的统筹纲领。
日本人建设石家庄的重心,主要在今天的桥西区。
三十年代的石家庄城区西部边界在今天黎明街一线,而日本人则将城市西区的城市边界拓展到了今天和平公园一带,整体规划面积达三十八平方公里。
不过日本人对石家庄做出的最大改动其实是铁路改轨——正太铁路得以在日本人的主导下完成标轨改造,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从而得以在石家庄真正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