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什么我的 “产品卖点” 比别人多,用户还是买了别人的?( 三 )


本文插图
这段话画面感是绝对有了 , 但是代入感则很难说——有多少人起床后会去剥菲律宾帝王香蕉?
读到这里就已经从场景里跳出了 , 你记得自己的香蕉是菲律宾产的还是海南产的吗?第一段文案的场景还不如第二段的下楼买豆浆油条让人有代入感 。
其实明白了场景的作用以及情节性记忆的原理 , 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互联网中的场景作用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联想和代入 。
因此 , 场景的选择格外重要;它一定是高频出现的 , 最容易产生情绪的场景 。
高频的场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可以是坐地铁、做饭、陪孩子 , 就不要出现什么晚会、结婚这种低频场景(垂直类贵商品可以考虑) , 场景越普通消费者可能接触的几率就越大 , 记住产品信息的机会就更大 。
甚至 , 它不一定非要像影视脚本一样 , 去描绘谁(Who)在何时(When)、何地(Where)、做什么(What) , 如何做(How)等这些元素 。
只要能让消费者产生画面或情节性记忆的联想 ,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情节 , 甚至是台词都有可能让消费者瞬间进入状态 。
比如这句话:
“对不起 , 您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
你会瞬间联想到很多画面 , 脑补很多情节 , 因为这句话生活中、影视剧中太常见了 , 你的大脑中存储了太多相关的情节 。
还有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会听到的这段对话:
“你对我们公司 , 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没有了…”
“面试结果我们一般会在三个工作日内通知…”
我们有时候描绘很多无用的场景细节 , 无非是想广撒网 , 希望某一个细节打中消费者 ,
但是如果篇幅太长 , 消费者读到前面的场景细节 , 还没有产生代入感 , 那么跳出也是迟早的事 。
所以 , 场景是什么不重要 , 它可以是任何元素 , 重要的是它能否唤起消费者的记忆 , 它就像是一个信物 , 让人看到、听到 , 就能产生联想 。
然后 , 让遇到过相同情况的消费者有代入感 , “对对对 , 我就是这样的” , 让他觉得与自己相关;让不知道我为什么需要它的消费者 , 发现原来这些情况下我会用到它 , 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 。
但是 , 即便我们让消费者产生代入感了 , 有购买理由了 , 他就会马上下单吗?
不一定 。
他也许会犹豫一下、考虑一下:“ 嗯 , 看来我是需要一个***了 , 等有空了我一定要买一个”, 然后转头又去忙别的了 。
场景确实能帮我们强化记忆 , 可以让他在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 , 很快想到:我需要一个*** 。
然后打开天猫 , 跑去别处下单了……他记住了产品 , 但是没有记住你的品牌 。
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 千万不要让消费者犹豫 , 犹豫就是损失 。
所以 , 光谈场景还不够 , 还要有让消费者马上下单的刺激——痛点 。
03
怎么让消费者现在就下单?
1. 什么是痛点?
痛点是恐惧 。 就是告诉消费者 , 如果你不会/没有这些 , 你会面临什么痛苦、损失和麻烦 。 就是把这个场景下 , 消费者最不想看到的 , 最不愿发生的事情讲出来 。
恐惧远比逻辑强大 。
正是这样 , 营销专家总是通过唤醒潜在消费者心中的恐惧 , 扰乱消费者的逻辑思考 , 从而达到改变消费购买行为的目的 。
例如:很多洗发水广告都以男女约会为场景 , 过程中男主发现女主肩上有很多头皮屑 , 这时女主往往会很尴尬、害羞 , 紧接着的画面是女主使用过xx洗发水后 , 头发再也没有头屑 , 变得柔顺、亮丽 , 在和男主交往的过程中也更加自信 。
其实这就是运用了场景+痛点的营销方法:让人们担心自己在重要场合中(如约会等)被别人发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如有头屑、口臭等) , 产生一种对自己形象不够完美的恐惧 , 刺激我们来购买可以让我们外形变得更加美好的产品 。